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院主办

中老年保健杂志

猝死相关问题

撰文许俊堂

编辑保健君

中国心梗救治日

11月20日,是第8个中国心梗救治日。而“”寓意有两个:一是“有胸痛,我要拨打”;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分钟”。

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所有猝死的75%,其中又以冠心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导致的猝死更为多见。

从理论上讲,

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健康人

都存在猝死的可能性,

但是猝死主要发生在

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身上。

猝死往往有先兆症状

或异常检查结果,

很多猝死

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

Part.01出现这些情况,提示可能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患冠心病,有心绞痛发作者,可能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例如运动后出现类似胸痛的一些症状,活动后发生,休息后就减轻了,或者含服硝酸甘油两三分钟后就好了,这种情况高度提示患者是冠心病、心绞痛。

●如果以前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或者做冠状动脉CT血管明显狭窄确诊了冠心病,或得过心肌梗死已经放了支架,这些患者就属于猝死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有些患者心脏血管没有问题,但心肌有病变,称为心肌病;还有的患者瓣膜有病变,或存在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这些患者往往也存在猝死的风险,尤其是发生了心衰和心律失常的患者。

●手术、外伤、不活动等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脱落引发肺栓塞,也可以导致猝死的发生。

●健康人也会发生猝死,这类人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些猝死的所谓“正常人”,平时身体一直都很好,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也未诊断过任何疾病,甚至体检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突然就猝死了。其实这些人并不一定真的“正常”。比如有的人偶尔心慌,可能以前有过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这种室速有可能会蜕变为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发生猝死;有的人可能存在心脏病基础,如心肌病。

还有一种情况,确实是健康人,因过度生气损害了心脏而发生猝死,这种情况称为心碎综合征,完全是被气死的,就像《三国演义》中周瑜因气而死。

任何人过分激动,出现心理的、身体的或者情绪的高度应激,理论上都可能导致猝死。

●心律失常可以引发猝死,心电图正常或异常都有可能发生猝死。

有一些所谓心脏病其实是单纯的电紊乱,其中有一些在心电图上有表现,比如长Q-T间期综合征,这种情况心电图就可以发现。还有一种心律失常叫Brugada综合征,这种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可能导致室速、室颤和猝死。还有的患者心电图似乎“没事儿”,超声心动图也正常,但也可能发生室颤甚至猝死。

健康人的心律都是窦性心律。如果两次心跳之间的时间大致是一样的,就是正常窦性心律;如果窦性心律相邻两次心跳间隔的时间差距0.12秒,这就是窦性心律不齐。

有一种心律失常心跳特别紊乱,完全没有规律,这种就是房颤导致的心律不齐。

有一些室速、室上速心跳次数突然发生了改变,但心律没有不齐,其心电图形态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正常,这些患者虽然心律是齐的,但也属于心律失常范畴。

室颤是心室肌完全的电紊乱,心脏不能有效收缩,血液循环不能维持,人就会发生猝死。

Part.02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一定注意这6点01

改变生活方式,养成好习惯,除了少吃多活动外,还必须戒烟,发生心肌梗死后更要戒烟。

02

胸痛要看医生。活动中胸痛或者胸部不适,休息后缓解,心绞痛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医院就诊。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前兆,也是预警信号。一旦发生持续性剧烈胸痛,尤其伴随出汗、恶心、呕吐,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很大。

03

定期检查和随访,遵医嘱服药。去医院评估风险,明确诊断,有效治疗,是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关键。

04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再灌注,包括经皮冠状动脉干预和溶栓治疗。此时千万不要在签字上耽误时间,刻不容缓。

05

出现严重胸痛,患者或家属要立即直接呼叫或者,急救系统是院前急救和心肺复苏的有力保障,家属开车和打车都不可取。

06

院前心肺复苏很重要。

心肺复苏知识和相关操作包括体外自动除颤器的使用应该全民普及。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措施。有一位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儿子和老伴合力进行心肺复苏,救护车来后一举除颤成功。

高危患者可以考虑配置一个AED,如需要,医生往往建议安装植入式除颤器(ICD)。

重要提醒

●在此强调,有效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冠心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是防止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有效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若能及早识别预警信号(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就有可能化险为夷。

●一旦出现严重胸痛,直接呼叫或。

●院前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器是挽救院外心源性猝死最重要的措施。

●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对于心肌梗死的猝死完全不起作用,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时,一定不要再使用硝酸甘油来急救。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11月刊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亲爱的读者朋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zz/144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