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国内资深心脏起搏器专家张伟教授指导下,医院为一名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心源性晕厥患者成功完成首例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医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水平进入了全新篇章,医院微创心脏介入手术的开展和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该患者为70岁的老年男性,农民,平素体健,仍能下地干农活,但近一年因反复出现晕厥,体力劳动明显下降,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经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晕厥”。房室传导阻滞就像电线线路出现故障一样,信号不能正常传出,就会出现心脏跳动减慢的情况,而正常人的心率是60-次/分,当人心率过低时,心脏泵出的血就不能满足大脑的需要,进而导致大脑缺血发生晕厥,严重时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心源性猝死。此类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极差,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维持心脏正常跳动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房室传导阻滞示意图)
1
(永久性起搏器示意图)
2
之前该患者因家庭经济原因,一直未能决心行手术治疗,每次入院都是药物治疗缓解后出院。今年2月15日,患者再次突发晕厥摔倒并导致头破血流,入院时急查心电图提示心率仅有26次/分,患者一年内反复多次出现心源性晕厥,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法,否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家属权衡利弊,终于下定决心行手术治疗。
(术前心电监护)
医院自导管室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许多例临时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手术均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对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尚缺少经验。为了确保患者安全,经医院心内科专家商议,决定请自治区著名心脏起搏器专家-原桂林市医院心内科主任张伟教授到医院指导手术。
(张伟教授术前详细分析手术要点)
自年世界上第一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成功在人体上实施,至今已历时60年,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功能日趋完善,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相对简单且风险较小的心脏介入手术,手术一般历时1个多小时,不需要全身麻醉,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做一个约4cm的切口,整个手术过程患者保持清醒的状态。医院首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在张伟教授指导下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心率恢复如常,整个手术过程患者无不适主诉,术后检查起搏器运行正常,手术切口缝合后几乎看不出来。
(张伟教授术中认真指导手术步骤)
(植入患者体内的心脏起搏器(箭头所指))
(患者手术术后切口(箭头所指))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规及普遍开展的心脏介入手术,但由于经济及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百色地区之前能开展此类手术的只有右医院和百色市医院,许多患者因经济及路途遥远医院进行手术,宝贵的生命有时就因此遗憾失去。为了确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院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采用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和请知名专家亲临指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
(患者术后心电监护显示心率正常)
(术后张伟教授与此次参加手术的心内科介入团队合影留念)
此次手术的开展,标记着医院心脏介入技术水平又上一台阶,医院范围处于领先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手术的成功对患者而言是一次“心”的开始,患者晚年幸福生活有了的“心”保障。
心脏起搏器小知识:心脏起搏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前者是一种暂时性人工心脏起搏术,起搏电极导线放置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起搏器则置于人体外,待达到诊断、治疗和预防目的后随即撤出起搏电极导线。后者则不仅将起搏电极导线植入体内,起搏器也埋置在人体皮下,但其“永久性”并不是说永远可以使用,而是相对于“临时性”而言的,一般永久性起搏器的寿命是10-15年,待起搏器的电池差不多耗尽,就需要重新更换起搏器,而且在植入起搏器后的第3个月、第6个月、1年,随后每年1医院进行起搏器程控。
植入起搏器后注意事项:1)一般手术后早期(24小时内)应采取平卧位,尽量少活动。刚植入起搏器的第一周,植入侧的手臂不要高举过头或剧烈活动。植入后的三个月内,植入侧的手臂避免作剧烈活动,避免上肢活动高举过头。2)如使用移动电话,操作移动电话时请将电话与起搏器植入部位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建议用未装起搏器一侧的耳朵接听移动电话;携带时最好将移动电话放在下衣口袋中或腰部,不要将移动电话放在安装起搏器一侧的上衣口袋中,否则应关闭移动电话的电源。3)生活中尽量避免靠近高压设备、大型电动机、发电机、雷达、广播天线、有强磁场的设备;4)避免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电除颤、电刀、短波/微波透热治疗、高/低频治疗及放射治疗,除非经医生综合权衡利弊后允许。
来源: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wh/1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