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年7月23日上午,CDQI房颤中心川北区域品牌单位交流会于锦山秀水的南充市举行。会议内容聚焦多个方面,从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CDQI)规划、医院介绍及区域CDQI规划、房颤节律治疗、房颤射频消融中新技术的应用与进展一一展开汇报。
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医院陈绍平院长、医院胡宏德教授开场致辞,由医院杨颖教授主持,由首都医科医院刘晓霞教授、医院罗勇教授、医院陈石教授、医院冯杰教授进行学术汇报。现整理会议内容,以供读者交流与学习!
PART1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CDQI)规划
刘晓霞教授介绍了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CDQI)规划。房颤中心建设是CDQI的重点项目之一,旨在建设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打造国际一流心血管大数据平台,提供完整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方案,实现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在房颤中心建设过程中,房颤综合管理SOP是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和完善大数据平台的基石,包括筛查与临床评估、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管理、抗凝与卒中预防、症状控制等方面,通过课件+真人视频+3D动画的方式具体实施,形式包括名家精品-理论视频教程、名家精品-规范化操作视频教程、主题式教学专题培训课程、主题式手术教学演示-房颤消融等,基础电生理、高分辨标测、左心耳封堵术等主题式教学专题培训课程也在开展中。
房颤综合管理SOP
除上述方式外,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能力提升平台也开设了互联网教育培训支持平台,支持远程门诊查房、在线急救中心、在线会诊中心、在线导管室、在线影像中心、会议查房手术直播等多种形式,医院的临床科研能力提升。由卓越中心和示范中心的独立青年术者组建心血管专病青年讲师团,以区域示范中心为核心面向区域内所有建设单位,开展一对一学术交流,以点带面提升基层建设单位的房颤诊疗能力,从理论考核和手术技能考核两方面来进行房颤术者能力评估。
刘晓霞教授强调,要推动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数据平台建设,以多源异构医疗数据智能融合的方式进行数据管理,数据的合理化应用可以促进病历质量提升。四项“十三五”研究课题,均对接CDQI数据库,医院作为本项目参研单位,医院参加到国家研究项目中,提供更加高效的数据采集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为患者提供专业、省心、便捷的随访与交流服务。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启动.11.22
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能力提升目标是在每个区域内打造1-2家CDQI品牌中心,持续推动基层医疗体系中房颤的规范化管理,医院影响,实现由建设单位至卓越中心的动态变化。CDQI致力于提高良性循环的医疗质量改进模式,建立医疗服务自学习系统,为医疗政策和医保方案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平台。
PART2医院介绍及区域CDQI规划
罗勇教授介绍了CDQI四川联盟-川北区域工作规划。他首先对医院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大致介绍。该院为川东北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省级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是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特别是电生理团队在吕湛教授和罗勇教授的带领下不断钻研与创新,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员加入进来。
目前四川省一共有家医院加入CDQI房颤中心,包括卓越中心4家、示范中心23家、建设单位家。其中,川北地区共有58医院,包括3家示范中心和55家建设单位,医院6家,房颤独立术者共4位。
年川北地区目前房颤开展情况
在年,CDQI川北区域活动计划通过基层巡讲和电生理专家面对面的方式,打造川北区域房颤生态圈。其中基层巡讲需要进行区域17次区域中心学术活动(义诊、学术讲座、手术演示),电生理专家面对面活动则需医院及省内卓越/医院指导下开展。
CDQI基层巡讲活动
CDQI专家面对面活动
CDQI川北区域计划在年5-6月开展短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义诊、查房,7-9月开展电生理专家面对面,内容包括短期学习班+手术专业技术指导。之后在10-12月搭建交流平台,组织病例研讨会,并组建交流群。最后实现1-2家专家带教常规开展房颤手术、1-2家医院房颤手术独立的目标。
CDQI川北区域希望在医院房颤治疗规范化,医院电生理手术开展,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PART3房颤节律治疗的新时代--从药物治疗到导管消融
陈石教授介绍了房颤节律治疗的变革,他指出房颤节律治疗已经从药物治疗转变为导管消融方面。
目前国内外的房颤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1/3的正常人一生中有发生房颤的风险。年-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6.97%预计提高到21.80%,房颤发病率达0.77%,每年有约10万新增房颤病例。基于房颤发病的严峻趋势,ESC指南提倡的概念由CC(ConfirmAF、CharacteriseAF[the4S-AFscheme])转变为ABC(A抗凝、B更好的症状控制、C心血管合并症优化),而且射频消融在房颤治疗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症状早期治疗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更高,可降低卒中风险。
房颤患者的症状控制策略以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为主,特别是节律控制可以增加窦性心律患者比例,同时改善症状型心衰。既往多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但随着时代发展,消融导管及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PVI)结果提供了更确切的保障,增加了房颤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者们针对射频消融进行了多项研究,其中,医院一项前瞻性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射频消融相比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成功率。VISTAX多中心研究、PRECEPT研究、ATTEST研究、EAST-AFNET4研究等多项研究结果的发布则显示了射频消融在阵发房颤、持续房颤等不同类型房颤中具有良好效果,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早期诊治可以更早获益。
消融导管及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房颤PVI结果提供了更确切的保障
20年房颤导管消融指南变迁
基于多项临床研究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ESC指南对于房颤合并心衰导管消融的推荐也从IIa级转变为I类推荐。消融治疗可以维持窦性心律,有助于心肌重构,使左心房直径减小,降低心动过速心肌病的发生,并恢复心脏正常射血功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同时,这也代表着房颤的节律治疗已经从药物控制节律,发展为全面导管消融控制节律的全新时代。
PART4房颤射频消融中新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冯杰教授介绍了房颤射频消融中新技术的应用与进展。他指出,房颤导管消融是房颤患者节律控制治疗的重要手段。基于大量临床试验证据支持,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导管消融用于患者节律控制。房颤射频消融治疗(RFCA)是房颤导管治疗中开展最早的技术,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房颤导管消融技术。ESC房颤指南中对导管消融的适应人群也做了明确推荐。
导管消融推荐人群
冯杰教授从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理念、房颤导管消融系统与器械、消融能源三方面进行了介绍。首先,房颤导管消融包括量化消融、高功率消融、高效消融等方式。量化消融中透壁连续可重复,注意减少过度消融。高功率消融强调阻抗热在消融中的作用。高效消融则注重房颤消融全流程管理和量化指数指导下的高效消融,且前者需要AI助力。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与理念共同进展同等重要。
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与理念共同进展
目前的房颤导管消融系统更推荐压力感应消融导管,通过量化指标实时监测来实时显示贴靠压力和方向。针对新一代消融导管Qdot也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可以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射线时间等。另外,高精密度标测导管OCTARAY、心腔内超声导管(复杂结构直视)等逐渐进入临床应用中,Vizigo+V6+AI更是将新系统与新产品整合,提高了房颤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冯杰教授从消融能源的角度进行阐述,分别介绍了冷冻球囊、LIOSTAR热球囊和其他球囊技术的优势。冯教授指出,脉冲电场消融属于非产热技术且具有组织选择性。Kodex三维系统运用了介电成像技术,虽然该技术在术中安全有效,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评估。
总结
本次会议从整体到局部,全面地介绍了房颤中心规划建设的情况,尤其是针对CDQI房颤中心在川北区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此外,对于房颤节律的治疗的变革与创新,各位专家也做了相关阐述,令我们受益良多。CDQI房颤中心建设的还在医院推广,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共同搭建医疗大数据平台。
来源:CDQI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