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短时程(HPSD)是最近房颤射频消融的热点,不断更新的数据验证了高功率、短时程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高功率、短时程,同时结合压力指导消融的长期预后数据缺乏。今天介绍的这篇文章今年发表在HR上(HeartRhythm;17:–),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文章的结论6个独立因素(高龄、女性、非阵发性房颤、大左房、左房后壁隔离、使用ST消融大头)预示复发风险升高,如果再次消融时传导恢复的肺静脉越多并被再次隔离后预后较好。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该研究纳入了例样本,涵盖了阵发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房颤,基线资料看下表1:表1基线资料研究使用功率50W、时间5-15s、压力10-40g,分别使用NavX系统、TactiCath压力大头和CARTO系统、SmartTouch压力大头,首次消融策略见下表2,主要的方式以肺静脉隔离为主,顶部线、三尖瓣峡部线、左房后壁隔离则根据术者意愿执行:表2首次消融策略下面先来看总的结果:多次消融后,4年随访,阵发性房颤的有效率是87.0%,,持续性房颤是71.9%,长程持续性房颤是64.9%,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类似。图1随访4年的结果
后面的结果就比较有意思了,看下图2,使用TactiCath压力大头,在房颤复发的表现上更好,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TactiCath压力大头是在LSI(5-6)的指导下施行的;而SmartTouch压力大头则没有AI指导。图22根压力大头的不同表现
下面的结果更有意思,看下图3,除了阵发性房颤这部分样本,肺静脉隔离+左房后壁隔离消融策略与单纯肺静脉隔离比较并没有体现出优势,甚至房颤复发率更高。相应的解释可能是增加了后壁消融,对左房毁损面积更大,似乎更符合“干预越少效果越好”的理念。图3单纯肺静脉隔离与肺静脉隔离+左房后壁隔离比较
最后,作者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见下表3,指出高龄、女性、非阵发性房颤、大左房、左房后壁隔离、使用ST消融大头等6个因素提示预后更差。表3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预后的因素该文章有几点值得称道,第一,提供了比较大样本的高功率、短时程、压力指导的房颤消融后4年的随访结果;第二,比较了2根最常用的压力消融大头对比的数据;第三,增加左房后壁隔离复发率更高。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SmartTouch大头并没有AI指导,与LSI指导下TactiCath大头比较是不公平的;另外,左房后壁隔离的效果与既往数据有争议。所以,我们需要更大规模的RCT研究去证实。丁春华:医院心脏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心血管内科研究员,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心脏中心客座教授。
擅长:危重疑难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心跳慢、不齐、早搏、间歇、房颤)、心衰和晕厥的诊治,曾电击除颤次成功抢救恶性心律失常伴心衰患者。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手术精湛。主持参与国内外课题研究数十项,发表SCI文章1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专利3项。指导研究生多名,担任美国《心律》杂志编委、《循环》等杂志审稿人。美国心律协会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心电学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会委员等十余项学术任职。
下图为丁春华主任微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wh/1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