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脏电生理与射频消融技术的迅猛进展,心电图的理论、概念和诊断也发生着相应的更新和提高。近年来,关于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出现了一些争论。例如,有些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频率~bpm、PP间期及形态不等,相应的PR和RR间期也有不齐,常常是短阵、反复性发作,甚至表现为无休止性。对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有些人主张诊断为混乱性房速,有些人主张应诊为短阵发作性房颤。
经心内电生理证实,其起源或在肺静脉,或在心房其他部位,并经消融能够得到根治。术者则认为房颤患者已消融成功,而另一些人则据理相争,认为术者消融成功的是房速而不是房颤。这一争论在国内已持续了数年。
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心电学名词——房颤样传导(fibrillatoryconduction)可能有利于化解上述的争论。
经典的心电图学中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较规则,P波有等电位线,心房率较慢(一般<bpm),PR间期相对固定或略有变化,此外,还有一种房速称为混乱性房速,在同一导联至少存在3种形态不同的P波、PP间期、PR间期、RR间期也可不均起,可能存在3种以上的间期值。混乱型房速主要见于老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肺心病等,其心房存在广泛的纤维化等病变。
Scherf最早提出和描述了房颤样传导这一概念,认为当房速伴房颤样传导时能够伪似房颤,它在乌头碱诱发房颤的研究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嗣后Haissaguerre等证实房颤也可由快速房速引起。如果房速频率很快,从起源灶向四周的传导不再呈单一的离心形式,这种非单一形式的传导会产生房颤样的房速,文献称之为“房颤样传导”,以与真性房颤区别。这种快速的房速也可能蜕化或诱发典型的房颤,因而成为房颤的局灶性起因。房速伴房颤样传导主要发生在无或仅有轻度心脏病的年轻患者,常与肺静脉等部位的心肌存在自律或触发性活动有关,但确切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尽管房速和房颤都属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尽管两者的发生都可能属于局灶性,且两者的心房电活动都存在不规整性,但两者仍然有重要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者的频率不同,房颤时的心房频率更快。而且房颤的心房活动则极不规整,或称绝对不规整,而房速的心房电活动虽然存在不规整,但与房颤比明显心房的频率慢(图1)。
近几年来,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鉴别房速及房颤的问题引起很大的困惑,但房颤样传导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这一问题,即分析后能够比较容易地做出两者各自的诊断,即真性房颤或房速伴房颤样传导。
心房频率快而不整齐的房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能够伪似心房颤动或不典型心房扑动。本图为同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图中心房波频率-bpm。A图中房波相对整齐,图形近似,可能诊断为不典型心房扑动与窦性心律交替。B图中的房波形态多变,伪似心房颤动,经心内标测证实为房性心动过速伴房颤样传导,局灶起源在左上肺静脉,经射频消融成功根治。
资料来源:心电网络之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