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部位周围皮下组织渗漏性损伤,是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严重造成组织及皮肤坏死。而最常见的便是抢救药品中的多巴胺。

多巴胺

1、剂量:20mg/2ml/支

2、药理作用:兴奋β1受体,大剂量可兴奋α受体,中剂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小剂量兴奋肾、脑、肠系膜血管及冠状动脉。

3、适应症:各种类型的休克、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难治性心力衰竭。

4、注意事项:应强调按个体差异用药,用药前要注意补充血容量,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静注不应漏出血管,心动过速者禁用。

案例

李某,男患,75岁。主因“上腹部不适3天,呕血2小时入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测量生命体征:体温:36.2℃、脉搏:7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70/55mmHg。遵医嘱给予I级护理,0.9%氯化钠ml+多巴胺mg50滴/分泵入,之后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速度、禁食水、吸氧、心电监护、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输血、补液等对症处置。

2小时后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遵医嘱将多巴胺组调至20滴/分泵入,并监测血压情况。夜间患者出现多巴胺外渗情况,输液肢体出现水肿,穿刺处出现红肿、疼痛。未及时给予处理,次日医生查房见水肿部位皮肤变白、花斑、可见多个小水疱。立即用酚妥拉明及50%硫酸镁进行持续交替湿敷。水肿消失后,水疱破溃,此时给予了清创换药处理。2周后创面愈合。

持续大剂量静脉泵入多巴胺时,静脉穿刺局部常出现皮肤苍白、局部红斑、疼痛、甚至会出现溃疡、坏死等缺血缺氧的改变。

据相关文献记载:某医院自0年11月至3年2月一科室大剂量多巴胺持续应用超过12小时的病人共例,其中出现多巴胺外渗的病人共16例。

多巴胺外渗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持续大剂量应用多巴胺,可使外周血管收缩,引起穿刺部位皮肤苍白,血管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降低,使血管内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药液外渗的情况。

2、血管因素:老年人、体弱者、长期卧床的病人或长期输液的病人发生血管硬化从而导致血管的脆性增加,进而造成药液外渗。

3、血液动力学因素:有静脉窦者,当药物集结于静脉窦内时,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可刺激损伤血管,造成药物外渗或局部静脉炎的发生。

4、医源性因素:带药进针及拔针时造成药物外渗或由于穿刺失败出现静脉注射意外渗漏。

多巴胺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一、多巴胺外渗的预防?

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进行穿刺及注射。

⑴应选择易于穿刺及易于固定的大静脉进行穿刺。

⑵对于输注多巴胺等易于渗漏的药物应选用留置针进行穿刺。

⑶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应避免损伤血管。

⑷尽量避免在外周静脉穿刺。

2、应先使用0.9%氯化钠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观察药液滴入情况,确认无问题后再更换多巴胺组进行泵入。

3、患者泵入多巴胺时应勤巡视,巡视过程中要观察患者输注多巴胺侧肢体及穿刺部外情况。泵入完毕后应用0.9%氯化钠冲管后再拔针。

二、多巴胺外渗的处理?

1、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2、当发现多巴胺外渗情况应立即停止泵入并拔针。

3、对于已经外渗的患者可给予酚妥拉明5-10mg+0.9%氯化钠10-20ml局部湿敷,每日3次,其余时间用0.9%氯化钠湿敷,湿敷1天后局部疼痛会减轻,2天内皮肤肿胀可见明显消退,渗药处皮肤无破溃、坏死,5天后可完全恢复。(酚妥拉明对于皮肤有消肿作用,有利于损伤恢复。)

4、当出现皮下组织坏死时,应先袪除坏死组织,加强每日换药,防止坏死处感染。

5、严重者可用酚妥拉明与50%硫酸镁进行交替湿敷每2小时1次。

相关文献山莨菪碱注射液外敷防治多巴胺渗漏的效果观察,程宁1赵丽2李成荣2(1.吉医院吉林长春;2医院吉林通化)多巴胺渗漏早期护理干预对策张雪琳《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多巴胺外渗致组织坏死1例边珊珊《护理实践与研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wh/152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