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我们身体里最繁忙、最劳累的器官。健康的心脏每天会跳动10万多次,伴随着每一个人生命的始终。
如果不善待我们的心脏,它也会偶尔发脾气、不安分,就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异常?心脏若不按套路跳动,该怎么办?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一原因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引发心律不齐心律不齐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病,虽然多数是良性的,但少数严重心律不齐则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心跳的次数过快、过慢,或者超过一定的范围,又或者是心跳不规律、不整齐,医学上习惯把上述情况称之为“心律失常”。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心律不齐”,是心律失常的一种症状。
“心律不齐十分常见,人的一生中都会出现,但不一定都是疾病。”广西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何燕教授指出,并非所有的心律不齐都需要治疗,如窦性心动过速(心率>次/分钟)、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5次/分钟),均不用特殊治疗。另外,偶发的期前收缩(早搏),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也无需特殊治疗。
因此,何燕建议,市民出现心医院检查,以此鉴别心律不齐是良性还是恶性。
据何燕教授介绍,按照诱发原因来分,引起心律不齐的原因有生理性因素与病理性因素两大类。生理性因素主要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冷热食物刺激、睡眠不足,以及吸烟、饮酒、喝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
病理性因素则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即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也有可能是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嗜铬细胞瘤等。当然,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代谢异常也有可能引起心律不齐。此外,药物影响也是引起心律不齐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预防
患有心律不齐的,日常生活要注意
何燕提醒,对患有心律不齐的市民来说,日常预防必不可少。
首先,要养成按时作息的生活规律习惯,不要熬夜,保证睡眠。因为熬夜或者失眠也可诱发心律不齐。
其次,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运动或不参与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等。日常饮食时,不要暴饮暴食、不抽烟喝酒、不饮浓茶等。
第三,要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不齐。所以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多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剧、球赛等。不从事会导致情绪紧张的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第四,需要定期检查身体。比如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不齐药会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三鉴别“良恶”
要区分病态与非病态的心率不齐
心律不齐也分“良恶”,良性就是非病态性,恶性就是病态性。何燕教授表示,要区分病态与非病态的心律不齐,应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状况进行判定,同时要结合一些辅助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来鉴别是否为病态性心律不齐。
第一招,看既往病史和原发病。如果一直身体健康,偶尔出现心律不齐多为非器质性的,可先观察。如果心律不齐多次、反复发作,本人又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则要提高警惕。
第二招,看发作诱因。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大量饮酒、服用某些药物等后出现心律不齐,可能是正常的;若查不出明显诱因,则应进一步检查。
第三招,看伴随症状。这是判断心律不齐轻重缓急的重要指标,如果发作时伴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大汗、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冷、抽搐、昏厥等,提示病情急重,应立即就医。
第四招,看起病快慢及持续时间。一般说来,如果起病迅猛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病情较重;若起病较缓、持续时间短,则可进一步观察。
第五招,看发作频率。如果发作不频繁,比如每分钟出现早博等在5次以下,多提示病情较轻;若每分钟在5次以上或更多,说明病情较重,不可掉以轻心。
第六招,看其他指标。在心律不齐的同时,如果血压、血脂、血糖等明显增高,同时年龄又偏大,则要考虑心血管病变的可能,及早进行全面、系统检查。
第七招,看心电图。经常发生心律不齐,最好做一次动态心电图,持续观察24小时无明显异常,基本上可以排除器质性心律不齐;如果心电图发现异常,则要高度重视。
■当代生活报记者梁乾胜通讯员蓝飞燕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wh/1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