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医师汤日波的门诊中,有一位近期因脑卒中(俗称“中风”)住院治疗好转出院的患者,出院时医生让他去心内科看看,这一看又发现患者本身还患有房颤,而此次中风大概率就是房颤导致的。汤日波表示,如果该患者能提早发现房颤并且进行正确治疗,他就有可能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那么什么是房颤呢?它到底有何危害?汤日波表示,房颤是一个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房颤发作时,心律快而不规则,这个时候患者会有心跳加快、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
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引发脑卒中。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汤日波介绍,在正常情况下,心房规律的收缩能够把血液有效泵出,但房颤发作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就会在心房中淤积,因此血栓产生的风险也会增加。如果血栓脱落,就会随着动脉系统产生系统性栓塞;如果血栓堵塞在脑血管,就引起脑卒中。
我国超过万人患有房颤根据《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颤患病总人数达万以上。然而不少患者对房颤的认知较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心脏疾病,导致许多高危人群没有及时来院就诊医治,从而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老年群体易患房颤“房颤的高危人群主要就是老年人,80岁以上人群当中房颤患病率约为10%,年龄越大房颤的患病风险越高。”汤日波表示。此外一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都会增加房颤的患病风险,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有心悸等不适症状也应进行心电图筛查。平时也可通过量血压、测脉搏或使用智能手表这类可穿戴智能设备进行监测,如有心悸心医院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检查。
房颤症状不明显≠不存在疾病风险除了上述提到的不适症状,有的房颤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但这并不代表房颤就不严重。汤日波也特别提醒,房颤只要有了,潜在的血栓风险就一直存在。因此,对于那些症状不明显的房颤患者,需要加强心电图筛查,不要等到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后悔莫及。
应对房颤,治疗策略多种多样目前房颤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差异可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汤日波介绍道:
抗凝是房颤的基础治疗,尤其是脑卒中的高危患者更需要考虑服用抗凝药物;
控制心室率,通过使用药物使心率变慢,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栓风险依然存在;
节律控制,通过手术或药物的方式,将患者积极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也就是正常心律)。射频消融手术是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手术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更高,也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房颤管理,从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开始
“房颤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少饮酒,此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比如控制好血压血糖,对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同样至关重要。”汤日波最后表示。
专家介绍
汤日波,医院心内科/房颤中心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专业擅长室上速、房颤、室早、室速等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临床经验丰富,至今已积累余病例。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获“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等称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5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课题5项。迄今,发表论文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论文40篇,其中18篇为SCI收录,参编学术专著10部,获国家专利3项。
如想了解更多关于房颤疾病的知识
可点击下方小程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fl/1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