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发生的异常。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作为心脏内外疾患或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的综合表现。越来越多的基础与临床证据表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特点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某些心律失常方面,女性发生率常多于男性,尤其在女性特殊时期。本文将针对女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可能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1女性心脏电生理特点

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心肌兴奋冲动的形成异常和传导异常,或二者兼有所引起的,而影响心肌兴奋冲动和传导异常的因素很多,在女性尤其在特殊时期,人体性激素的变化可能导致人体机能的变化,从而导致心肌兴奋冲动的形成及传导产生异常,因此产生各种心律失常。

1.1女性心率变化特点

一般正常窦性心律,心率范围是60-次/min。但和男性相比,成年女性静息平均心室率要高于男性。另女性不同生理时期心率也存在差异,如女性妊娠期心率较快。月经周期中,黄体期心率较快,月经期心率较慢。女性此种心率变化可能与其不同时期自主神经调节不同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激素变化在其中起了较大作用。

1.2QT间期不同

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男女QT间期相近,随着年龄增加,女性QT间期逐渐延长,至50岁以后QT间期的性别差异逐渐消失。女性的QT及心率校正QT间期延长不依赖于心率的变化,即不论心率快慢,女性QTc均值均大于男性且易受到药物影响,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性和女性之间心肌复极过程和复极储备的差异。有学者认为此差异机制与雌激素作用于钙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抑制快速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r)和缓慢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有关,推测此机制也是女性易出现某些心律失常机制之一,但有学者对非洲女性进行的研究也表明,女性不同生理周期雌激素和孕酮的变化和QT及QTc的变化未见明显相关,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1.3窦房结恢复时间

有研究表明女性窦房结恢复时间和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均短于男性,这种差异在儿童期就存在,持续至成年。尤其在妊娠期,女性窦房结恢复时间和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缩短最为明显。

1.4特殊传导路径不应期发生改变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以及可能存在于房室间的附加传导通路。其中,房室结常存在快慢两条径路,快径路的传导速度快,不应期长;而慢径路传导间期长,不应期短。两条径路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折返性心动过速即房室结双径路。女性性激素可能增加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并且缩短房室结慢径路的有效不应期,从而促使折返的形成,因而在女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尤其房室结双径路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且有研究表明女性妊娠期出现室上速发作,和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等的发生率增高相关,尤其在妊娠3个月内发作者。

2几种与性别有关的心律失常

2.1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

又称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90%发生在女性,年龄一般在20-45岁之间。主要表现为休息时心率持续增快或窦性心律下心率的增快与体力、情感、病理或药物的作用程度不相关或不成比例。此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其它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的继发原因。其主要症状为心悸、气短、头晕或近乎晕厥,少数发展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机制目前认为与女性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或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即交感神经张力过高,而副交感神经张力减退有关。治疗策略包括药物和射频消融手术两种,药物一般为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但效果均较差;对于药物效果不好,且症状较重者可选择射频消融手术进行根治。

2.2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有调查表明,不论男性女性,40岁以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均有所增加,65岁以后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增加。在各年龄段,心房颤动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在女性绝经前发生心房颤动较少,但65岁之后女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增高,推测可能与雌激素明显下降有关。女性心房颤动发生率虽低于男性,但有其独特性,如在女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心室率常快于男性;另外,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常超过24小时;发作频率常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常高于男性等,尤其在老年女性患者,心房颤动发生预示有较高的卒中风险。

多项研究显示女性患者心房颤动血栓事件明显增高,女性心房颤动是中风和心血管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子。对于心房颤动的治疗,抗凝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女性患者抗凝治疗可获得明显益处,但现阶段,女性患者接受华法林的比例常低于男性。另外电转复的应用在女性患者也低于男性,可见女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策略相对保守。除了抗凝、转复和控制心室率等药物治疗策略外,对于有些患者射频消融也是重要治疗手段,其疗效在男性和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

2.3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dP是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女性发生多于男性。主要诱因与多种因素如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导致的获得性Q-T间期延长有关。而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推测其机制与女性性激素影响了复极电流导致的复极储备功能不良有关。

3女性特殊时期心律失常特点

3.1青春期

在青春期前,长QT间期致心脏骤停的风险男性和女性相似;青春期后,QT间期延长女性高于男性,导致在长QT间期致心脏骤停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

3.2妊娠期

女性妊娠期是某些心律失常的常发时期。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研究显示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孕妇中,多数孕妇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的发生率为50%-60%。妊娠期室上速患者中,34%为首发;而既往有室上速病史患者,妊娠期间常发作频繁。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妊娠期为50%左右。其中主要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多为特发性;病理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0.3%,常继发于先天性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而且对于妊娠期这些心律失常的处理是不同的,因为要考虑到所做治疗相应的不良反应和对胎儿带来的危害。

妊娠期发生心律失常机制较为复杂,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心血管系统发生适应性的生理改变,包括心排出量增加、心率加快等;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腺苷受体敏感性增加;另外内分泌改变及情绪变化等均可能作为产生以上心律失常的诱因。妊娠期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需根据心律失常的危害程度、治疗方法以及将对孕妇及胎儿产生的影响等综合决定。

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对于室上速)、药物治疗、电复律、器械植入及射频消融等。治疗与否取决于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及基础心脏病,选择方法应权衡利弊。妊娠期间在进行治疗时应考虑以下原则:如可能尽量使用最小的药物建议剂量;在使用期间,要定期检测孕妇及胎儿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接触X线的方法如射频消融;尽量避免在妊娠初期使用药物治疗。对于室上速患者,尽量用物理方法终止发作。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方面,Ⅰ类、Ⅱ类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虽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均不适用于孕妇。目前可能应用的药物为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钙拮抗剂作为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也是临床较常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对于房性心律失常,尽管此类药物孕妇使用相对安全,但是也有致胎儿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及胎儿死亡的报道。腺苷和地高辛常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使用,腺苷对孕妇终止室上速效果好且半衰期短,仅10秒,且目前尚未发现明显心脏事件。但应注意的是,其对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可诱发气管痉挛。无论对妊娠期还是哺乳期妇女,地高辛目前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治疗药物。

3.3月经周期

与月经周期变化最相关的心律失常为室上速。有学者发现月经周期第7天,雌激素水平最高,室上速发作次数最少;第28天黄体期,心动过速发作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提示雌二醇具有抑制室上速发作作用,而孕酮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胞可能具有促发室上速的作用。Myerburg等学者报道使用经典的程序刺激方法行电生理检查诱发室上速,发现在月经期前或月经期更易诱发。

3.4绝经期

心房颤动为女性绝经期最易发生的心律失常。另外女性绝经后药物更易产生致心律失常作用,如索他洛尔诱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能性在女性增高,尤其在绝经期,且危险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在服药后3~7天,因此在绝经期女性服此类药物要仔细监测。

总之,不仅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电生理特性差异,且女性本身在不同生理时期电生理特性也存在不同,因此心律失常特征不仅存在性别差异,同时也存在生理阶段和生理周期的差异。充分认识女性心脏电生理的特殊性和心律失常的特征,对于女性心律失常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均有益处。

心语月谈心律失常频道∣医院长按,识别







































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wh/70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