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年仅10岁的小龙(化名)医院成功植入了“救命神器”——双腔心脏转复律除颤器,至此,心律转危为安,父母的心终于安了下来,再也不用担心小龙会意外猝死了。小龙来自美丽的湘西凤凰,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但她从小生长发育比同龄人偏矮,体力活动偏差。由于父母都要外出打工,她和奶奶留守在家中。暑假的一天夜里,她在上厕所时突然出现晕倒、意识丧失,家里人医院检查,发现她心率很慢,心律不整齐,心电图图形异常。在当地医生的推荐下,奶奶带着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智认真查看了小龙的情况,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发现孩子的心电图提示QT间期明显延长,窦房结功能不良,动态心电图中提示还合并了多源性室性早搏,高度考虑是一种特殊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危险程度高,有猝死风险。为了尽快稳定孩子的情况,住院后不久孩子在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的帮助下,逐渐增加了非选择β受体阻滞剂的口服剂量,心电图情况逐渐好转。小龙的父母也从外地赶回来,十分焦急,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野峰把孩子的情况告诉了他们,目前小龙的最佳治疗方案就是使用足量的药物,配合双腔心脏转复律除颤器植入,既要满足孩子的心率需求,又要能在危急时刻自动完成心脏的电复律或除颤,避免猝死的发生,是妥妥的“救命神器”。同时针对孩子的家庭情况,科室和社工部还帮助其申请了相关的慈善救助基金,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野峰详细评估了孩子的手术准备情况,考虑到孩子体重轻(25公斤),皮下脂肪薄,血管条件不佳,穿刺难度较大,进行术前血管超声评估并在麻醉手术科的全力配合下,成功植入了双腔心脏转复律除颤器。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野峰提醒,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心脏离子通道异常导致心室复极时程延长、不均一性增大的离子通道疾病,可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表现以晕厥、搐搦或猝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是引起儿童心源性晕厥重要原因之一,且易漏诊及误诊。早期通过详细的心电学检查和基因检测,可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医院心血管内科年收治各类心律失常余例,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王野峰表示,心律失常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心跳或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见于正常儿童,也可见于心脏病的患儿。小儿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居首位,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两者多数为生理现象。新生儿及婴儿期心率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也可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各种早搏。儿童期以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多见,患病率不是非常明确,但估计在1/~1/。1、儿童心律失常的特点心脏传导系统在儿童期逐步发育成熟,可以受到先天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不少见。但大多数儿童心律失常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心律失常有自愈倾向,无需早期干预治疗;部分通过药物治疗及器械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遗传性心律失常往往在儿童期发病,且恶性程度高,威胁生命安全。儿童心律失常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绝大多数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儿童心电图检查,应当成为健康体检的重要内容。2、儿童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哪些根据节律的异常,儿童心律失常可分为三大类: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节律不齐。儿童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多为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停搏等;心脏节律不齐则涉及各种类型的早搏,如房性、交界性、室性等。3、儿童心律失常如何治疗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儿童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较成人种类偏少,个体差异比较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仔细调整药物剂量。器械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手术。总体而言,儿童心律失常并不可怕,在儿童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随访和个体化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许多可以得到治愈。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医院宋青青李雅雯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wh/1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