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脾散,源自《济生方》,又名实脾饮,此药方汇集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大腹皮、炮附子、茯苓、干姜、甘草等多味药材。其独特之处在于针对脾阳虚衰、土不制水、泛溢肌肤的病理状态,特别是那些属于里、虚、寒之阴水的病症。临床应用中,实脾散对于身半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腹胀满,身重懒食,手足不温,便溏口不渴,舌苔厚腻而润,脉沉迟等症状有显著疗效。张秉成曾强调:“治水当以实脾为首务也”,“治阴水先实脾”。这是因为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紧密相连,脾居中州,通连上下,为升降运动之枢纽。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主开阖,蒸化水液,通利小便,这些功能都离不开脾的斡旋作用。实脾散以温阳健脾为主,土实则水治,故方名“实脾”,这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深刻内涵。干姜、附子、白术、甘草、大枣、草果等药材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使脾阳健运,水湿得以温化,水肿自退。值得注意的是,实脾散不以利水药为主,这是因为水湿内阻气机,土虚木贼,故又当行气助利水,扶土抑木。茯苓、大腹皮、木香、木瓜等药材宽中降逆、行气导水,使气行湿化。诸药合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相得益彰。然而,实脾散中温阳行气之药有余,扶正益气之力稍显不足。对于阴水寒胜而气滞者,此方颇为适宜。若患者表现出少气声微,正气过虚的症状,《医宗金鉴》则主张配用附子理中,重用茯苓,以温补元气,促进水液代谢。至于方中用甘草,虽能泥膈满中,于水肿不合,但在此方中有其特殊用意。一取其实脾,二与茯苓、大腹皮、木香等同用,则泥膈之性衰,实脾之用存。汪昂曾言:“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这一开一合,深得配伍之妙。实脾散以其精妙的配伍和独特的疗效,成为中医临床治疗阴水病症的重要方剂之一。

复发性口腔溃疡

任某,男性,正值壮年,41岁的他却被口腔溃烂、灼痛所困扰,这病状已持续了2年余。仔细观察,可见他的口腔病损处呈现圆形,溃疡创面共有3处,直径均在0.5cm之内。这些溃疡面呈黄白色,分泌物附着紧密,不易拭去。上下牙龈红肿明显,仿佛火焰在口腔内肆意蔓延。任某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黎明前,他急须入厕,大便稀溏,不成形。饮食少思,食欲不振,身体日渐消瘦。手足逆冷,时有肿胀,仿佛寒气从四肢侵入体内。舌苔微黄腻,脉沉细,这是脾肾阳虚、浮火上越的典型表现。在中医看来,复发性口腔溃疡与脏腑功能失调、精神情志失常密切相关。多因心火上炎、脾胃湿热、阴虚火旺、脾肾阳虚等导致。而任某的情况属于脾肾阳虚,治疗当以实脾散加减为主。实脾散,一方激发肾气,鼓舞脾阳,促其运化,破阴寒之凝结,引无根上浮之火得以归原。白术、党参、云苓健脾益气,厚土以敛火;厚朴、大腹皮、木瓜行气消胀,舒肝和胃;干姜、制附子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益智仁温肾固精,缩小便;甘草调和诸药,黄柏清热燥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清热燥湿之功。经过5剂水煎服的治疗,任某的口腔溃疡明显减轻,大便稀溏也有所改善。再服5剂后,溃疡逐渐愈合,大便成形,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巩固疗效,改用金匮肾气丸与香砂六君子丸合用,继服20天。随访2年,任某的口腔溃疡未再复发,生活重回正轨。此案例再次证明了复发性口腔溃疡与脏腑功能失调、精神情志失常的密切关系。在临证时,医生需细查病因,辩证施治,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和谐。

寻常型痤疮

陈某,一位年仅21岁的女性,长期被面部痤疮所困扰,已经反复发作了四年有余。尽管尝试过各种内外用药,但病情总是时好时坏,尤其在食用肥甘、生冷食物后,病情往往会加剧。她常常感到心情郁闷,面部和额部散布着丘疹和粉刺,偶尔还会出现脓疮,面部肌肤油腻,胃脘饱闷不适,四肢欠温,倦怠乏力。舌苔白腻,脉弦,这都是她体内脾肾阳虚,肝郁脾湿的明显表现。陈某的病情需要从脾肾两方面进行调理,既要补脾益肾,又要调肝化湿。我们选择了实脾散作为基础方,加减化裁,其中云苓、苡仁、杏仁、木瓜能健脾利湿,干姜、制附子、草果能温阳散寒,厚朴、大腹皮能行气消胀,白芷、柴胡、夏枯草能疏肝解郁,化湿散结。陈某每日服用一剂,连续服用七剂后,四肢逐渐温暖,食欲也有所好转。我们继续让她服用三周,面部痤疮逐渐消失,舌苔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两年后随访,陈某表示面部偶尔仍会发疹,但并无大碍,其余身体状况均良好。痤疮的病因复杂,既有肺热失宣,血热蕴阻肌肤的因素,也有脾失健运,肾少蒸化,水湿内停,酿湿成痰,凝滞肌肤的原因。此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肠胃湿热,阻于肌肤也是重要的诱因。经络研究发现,面部痤疮的病损部位与肝、脾、肾、胃等功能失调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肺热的认识,而应拓宽诊治思路,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在这个案例中,陈某的病情显然与脾湿肾虚有关,因此我们采用了调理肝脾、益肾祛湿的方法,成功地切中了病机,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慢性荨麻疹

钱某,一位54岁的男性,多年来每逢品尝肉类佳肴后,腹部便会出现阵阵疼痛,皮肤上也泛起了淡红色的疹块。这样的症状已经反复纠缠了他三年有余,医院的详细检查,最终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此刻,他的疹色淡红,皮肤上可见明显的搔痕,四肢冰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这一切,都显示出了他体内正虚邪实、脾肾阳虚的病理状态。对于这种病情,治疗的重点在于温补脾肾、行气除湿。因此,我们选用了实脾散加减的方剂。方中的制附片、干姜温中散寒,木瓜、云苓、白术健脾除湿,大腹皮、厚朴行气消胀,蝉蜕、地龙搜风透邪,黄芪、浮草益气固表,当归、红花活血化瘀。这样的配伍,旨在温补脾肾之阳,消肿祛湿,标本兼治。经过五剂的治疗,钱某的症状明显减轻。再经过七剂的治疗,他的病情竟然完全康复了。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荨麻疹与感受时邪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例属于风寒型荨麻疹,久病多虚,正虚邪实,卫外不固,根源在于脾肾。实脾散加减的方剂,正是针对这种病理状态而设计的。通过补脾肾之阳、消肿祛湿,标本兼治,再配合搜风透邪、活血化瘀的药物,使得风邪得以深入脏腑、营血,从而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黄某,男性,47岁,长期受头晕胸闷之苦,已有三年之余。最近两周,症状明显加重,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仅为49次/分,心律不齐,并出现II度窦房传导阻滞。在阿托品激发试验中,心率始终低于90次/分,表明病情严重。刻诊时,黄某表现出心悸、胸闷、眩晕、乏力等症状,畏寒肢冷,大便不实,下肢浮肿,面色少华。观察其唇舌,发现紫暗无华,舌苔薄白,脉沉迟而细,偶见结代。这些症状表明黄某心肾阳虚,脾湿不运,阴寒内侵,脉失通畅。针对这一复杂的病理状态,治疗需温补心肾、健脾利水,通阳活络。因此,选用实脾散加减进行治疗。具体药物包括制附片、白术、云苓、大腹皮、厚朴、干姜、细辛、补骨脂、木瓜、麦冬、桂枝、丹参、土茯苓、五味。每天1剂,水煎服。经过7剂治疗,黄某的胸闷心悸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成形。在此基础上,继续调整药方,持续治疗46天,所有症状消失。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心率恢复到76次/分,I度窦房传导阻滞。阿托品激发试验后心率达到98次/分,表明病情得到显著改善。随后,去除药方中的细辛和桂枝,继续调服月余,以巩固疗效。经过3年的追访,黄某未再出现复发。该病的病理基础是本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注重补肾以温阳外,还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wh/16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