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回复
患者张**男54岁因确诊AML-M33年余,复发5月余,咳嗽、咳痰3天。为进一步诊治以“化疗后骨髓抑制”于-11-:10收入我科。
患者于11-:30测体温38.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11-:10患者体温高达39.3℃,伴畏寒,予吲哚美辛栓0.1g肛塞退热治疗。
11-:10患者诉心悸、胸闷、气短,大汗,心率次/分左右,血氧饱和度92%,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11-:30患者嗜睡,呼之不应,可睁眼,不能回答问题,患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6mm,对光反射灵敏,急查血糖11.4mmol/L,急查颅脑CT未见明显颅内出血,可见陈旧性梗塞灶。
予以持续吸氧,流量2升/分,给予稳心颗粒9g口服。期间病人家属诉病人既往使用吲哚美辛栓也出现过类似反应。
11-:00患者意识转清,心电监测示P次/分,R20次/分,BP/94mmHg,体温36.7℃。
2案例分析
吲哚美辛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其解热作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出汗,使散热增加而产生退热作用。
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后,直接被肠道黏膜吸收入血循环,外周血管迅速扩张,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一过性大量流失而血压骤降。对于首次接受本药患者应注意密切观察,若出汗多应及时补液。
发热出汗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如果没有及时补液,患者有可能因大量失水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上述患者便是如此。
3经验总结
1.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时准确判断。
2.消炎痛栓降温效果显著,容易引起患者大量失水导致虚脱,由此造成血容量减少产生休克,因此临床使用该药时要慎重。如果使用该药,必须保证液体量的供应,以免大量出汗引起失水。
3.给患者应用退热药后注意加强巡视病房,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病情变化,尤其是夜间,部分患者担心给护理人员带来麻烦,在自己能耐受的情况下,不愿呼叫护理人员,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4.护理患者时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在院外的用药情况,如发现疑问及时与医师沟通。
5.少数病人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过敏。消炎痛栓的不良反应中也提到有过敏反应、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对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过敏者也可能对本品过敏。因此,临床使用前需询问过敏史。
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很复杂,有些药物不良反应与人为因素有关。给药时间过短、用药剂量不合理等因素,会增加临床用药安全隐患。因此,强化对患者的安全用药意识。做好患者家属用药宣教,未经医生允许,不要擅自用药,从规范用法到给药后的不良反应观察,每个环节都要认真仔细。
防范用药风险,临床护士除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外,还要重点了解治疗用药的副作用,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作者:蒋新单位:医院)
参考文献:
[1]刘朝芹,杨彦芬,张发,等.医用控温毯与吲哚美辛栓在重症发热患者降温中的效果比较[J].,3:-,.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往期精选
1.为什么那么缺护士,护士却还是找不到工作?
2.这个护士长搞了个小发明,让病房安静了,还申请了专利!
▼点击“阅读原文”做千量题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