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跨越50多年的室速案例,反映了心血管疾病管理的进步。
作者:刘严单位:医院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案例回顾年4月,一名7岁的女孩出现心悸症状。当时的病历记载,女孩在学校跳舞或体育运动时出现症状,无意识丧失,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动过速(VT)(图1)。窦性心律期间的心电图提示右室肥厚(图2)。医生当时诊断的结论是,VT的发作是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的,患者开始口服奎尼丁和普萘洛尔治疗。
图1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动过速图2心电图显示有心室肥厚年7月,一张患者的胸部X光报告指出:“...左心边缘突出...可能为心肌病。”年,超声心动图显示正常的双心室结构和功能。之后,患者定期进行心脏病学检查,随访时间超过10年。期间,有15次症状性室速就诊记录,其中3次因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直流电复律,1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剩余为自发恢复正常窦性心律。20世纪70年代,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未再出现症状。直到年,患者已经64岁,因室速再次于急诊就诊(图3),由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给予直流电复律。转复后心电图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前壁导联T波倒置、Epsilon波(图4)。这是典型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心电图特征。图3年急诊就诊心电图显示室速图4年电复律后心电图(箭头:Epsilon波)超声心动图证实了严重的右心室功能障碍和动脉瘤样扩张;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右心室扩张、心室壁变薄,而左心室未受累,符合ARVC的典型特征(图5)。图5心脏MRI影像(箭头:心尖区动脉瘤形成)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后,患者转诊至遗传性心脏病诊所进行随访和遗传筛查。其后患者情况良好。ARVC概述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也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V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脏病,估计患病率为0.2‰~0.5‰。病理改变主要是心室壁心肌纤维被脂肪组织所替代(图6,图7),主要影响右心室,也可能累及左心室,但很少只影响左心室(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双心室亚型)。图6ARVC患者心脏解剖标本:右室扩大、室壁萎缩、脂肪替代图7ARVC患者右室心肌切片病理标本:心肌细胞减少和变形、心肌纤维被脂肪替代ARVC患者由于出现心室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猝死等,其中心悸和晕厥是最常见的症状(图8),但这些症状都是非特异性的。ARVC是年轻人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发病中位年龄为29岁,在12岁之前或60岁之后很少出现发病。图8ARVC患者的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以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发病,诊断具有挑战性。ARVC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起源于右室的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因此具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形态。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本例患者在60年代首次因室速接受治疗时,ARVC尚未被正式描述,也未出现在教科书中。不过早在年,一个意大利家庭连续四代都出现右心室衰竭或因心脏病死亡,ARVC是一个合理的假设。而直到年才提出Epsilon波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50年来,临床上对室速的认识有了改变,这使得患者被正确诊断,继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这反映了心血管疾病管理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均有进步。ARVC的诊断
ARVC诊断较难,年国际专家组修订更新了诊断标准,包括家族史、心室功能障碍、组织学特征、心电图改变及心律失常病史等。基因筛查虽不是必需,但对新确诊ARVC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基因筛查或有帮助。对于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在存在致病基因的先证者亲属中,仅有33%满足诊断标准。因此,年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修订。表1ARVC/D诊断标准()ARVC/D诊断标准:具备2项主要条件,或1项主要条件加2项次要条件,或4项次要条件。临界诊断:具备1项主要条件和1项次要条件,或3项不同方面的次要条件;可疑诊断:具备1项主要条件或2项不同方面的次要条件。图9Epsilon波:QRS波群末端的低振幅正偏转,通常见于V1和V2导联ARVC的治疗
对于ARVC的治疗,在年《Treatmentof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dysplasia:aninternationaltaskforceconsensusstatement》(国际小组共识: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发育不良)发布,指出ARVC/D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导管消融、ICD和心脏移植。
1.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共识推荐:若ARVC/D患者在治疗中存在电生理相关设备频繁充放电现象,推荐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辅助治疗(Ⅰ);对于存在频繁室性早搏且/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考虑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症状(Ⅱb);若ARVC/D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而无后续ICD治疗,且患者存在复发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辅助治疗(Ⅱa);对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病史且基因型健康的无症状ARVC/D患者,不推荐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Ⅲ)。共识指出,单用胺碘酮[负荷剂量~mg/(kg?d)用药3周,然后维持剂量~mg/d)]或合并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致心律失常风险相对较低,甚至包括心室功能障碍患者。右心衰竭和(或)左心衰竭的ARVC/D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规范化药物治疗(Ⅰ级);建议有腔内血栓或静脉(动脉)血栓史的患者,长期口服抗凝药作为二级预防(Ⅰ级);无症状的右心室和(或)左心室功能障碍的ARVC/D患者,可考虑应用ACEI/ARB治疗(Ⅱb级);不建议基于心室扩张/功能障碍(无论是全心或局部)的血栓进行一级预防用药(Ⅲ级)。2.ICD治疗专家共识将SCD风险分为三个级别(高危,中危,低危)。每级风险的ICD植入与否不只依赖风险等级,还要考虑一般健康状况、社会经济因素、心理影响和设备的不利影响。共识推荐,≥1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性VT或VF的ARVC/D患者应植入ICD(Ⅰ级);无论有无心律失常,有右心室、左心室或双心室严重收缩功能障碍的ARVC/D患者应植入ICD(Ⅰ级);≥1次血流动力学稳定、持续性VT的ARVC/D患者,可考虑植入ICD(Ⅱa级);有主要危险因素如不明原因的晕厥、中度心室功能障碍或NSVT的ARVC/D患者,可考虑植入ICD(Ⅱa级);经过充分告知ICD植入长期风险和获益后,有次要危险因素的ARVC/D患者可考虑植入ICD(Ⅱb级);没有危险因素的无症状ARVC/D患者或健康基因携带者不建议预防性植入ICD(Ⅲ级)。参考文献:[1]AdamsS,GrayA,HerityN.FiftyYearsofVentricularTachycardiainaSinglePatient.UlsterMedJ.;88(1):15-16.[2]PinamontiB,BrunF,MestroniL,SinagraG.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Fromgeneticstodiagnosticandtherapeuticchallenges.WorldJCardiol.;6(12):-.[3]RomeroJ,Mejia-LopezE,ManriqueC,LucarielloR.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D):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ClinMedInsightsCardiol.;7:97–.[4]SagunerAM,BrunckhorstC,DuruF.Arrhythmic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paradigmshiftfromrighttobiventriculardisease.WorldJCardiol.;6(4):–.[5]MarcusFI,McKennaWJ,SherrillD,etal.Diagnosisof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dysplasia:proposedmodificationoftheTaskForceCriteria.EurHeartJ.;31:-.[6]刘欣,刘文玲,刘彤.年《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治疗的国际专家组共识》解读.中国循环杂志,,30(Z2):66-70.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