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治医院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心电学一词一图讲解

年,Schwensen首次报道1例洋地黄中毒患者伴有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ventriculartachycardia)。因此,双向性室速的概念并不陌生,近年来发现双向性室速也是家族遗传性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PVT)患者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双向性室速”这一心电学术语形象地描述了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呈两种形态交替出现。

其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包括:

①同一导联出现两种形态的宽QRS波群(时限≥0.12s),其额面电轴呈左偏、右偏交替出现(图1B);

②V1导联常呈右束支阻滞形。而部分CPVT患者发生双向性室速时的QRS波群交替仅在部分导联表现显著,应结合多导联分析。另外,CPVT患者双向性室速常随心率的加快先出现多形性频发室早,心率达到一定频率时(-bpm)室速发作,并可自行终止、或随心率减慢而终止。需要注意,一些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出现类似双向性室速的心电图表现,应加以鉴别。

双向性室速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

①单源心室异位激动起源于左束支分叉处,激动沿左前、左后分支交替下传(图1B);

②折返机制:单源心室的异位起搏点在心室内折返,并有2个出口,分别靠近左前、左后分支部位;

③触发活动:当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引起延迟后除极时(如洋地黄中毒、CPVT等),心室壁内、外3层心肌均能成为室性异位激动的起源点(主要源自外层心肌),外层和内层心肌的异位起搏点常交替发放冲动,使其激动心室壁的顺序相反,心电图则表现为QRS波主波方向相反的交替;

④心室双源异位起搏点交替发放冲动,互不干扰,这种可能性较小。

双向性室速临床少见,如不伴有多形性室速或室颤,通常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针对病因治疗及药物治疗有效。除洋地黄、乌头碱中毒外,双向性室速还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及钙离子通道病如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后者常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

资料来源:心电网络之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yy/121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