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房颤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称为窦性心律,激动的发起点在窦房结,下传至房室结,在房室结延迟约ms,后沿左右束支下传心室,这种规律的电活动带来的是规律的机械活动,心房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心室再收缩,将血液泵入体循环供给全身,或泵入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血流在整个心血管系统内有条不紊、周而复始地工作。
正常心脏
房颤,顾名思义,心房发生了“颤动”,这种颤动既表现在电学上,也表现在机械上。电学上表现为整个心房的电活动处于紊乱的状态,心电图上没有代表心房电活动的P波,代之以紊乱的f波;同时心房的机械收缩丧失,导致心房内血流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心房颤动
房颤是绝对混乱的心律,没有任何规律,全都随性而为,十分潇洒,英文中叫做irregularlyirregular,不规律中的不规律,您说这是乱到了什么程度!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期绝对不齐
◆房颤的分类房颤可以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首次发作的房颤是初发房颤;持续时间少于1周的房颤叫做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周的房颤叫做持续性房颤,而其中持续超过1年的房颤,叫做长程持续性房颤;最后,当患者和医生都放弃了将房颤恢复窦律的努力,便成了永久性房颤。
从阵发到持续再到长程持续,时间越长,心房损害越重,房颤治疗的效果越差。
房颤的分类
◆房颤的危害-易引发脑卒中
房颤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既往心脏基础不好的病人,也可能出现急性心衰,严重的喘憋+低血压需要抢救。但也有相当大部分的患者,房颤并无症状,直到发生了卒中才发现房颤。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危害,平素的沉默带来的是突然的爆发
房颤从初发时的轻微症状到严重发病可能会持续十年的时间,在症状轻时,如果患者抱着忍忍就过去的态度,往往使病情一拖再拖,虽然偶尔发生房颤并不会致命,但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能引起血栓。
最大的危害还是容易引发脑卒中。因为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流动到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肠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等。
房颤导致卒中
长期的房颤也可导致心衰,或使既往心衰加重,从而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胸痛等症状。在缺血性中风中,有15%到20%是源于房颤。而且房颤引发的中风相比其他原因引发的中风,后果更严重,不仅会导致更严重的残疾,住院时间更久,而且首次发作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约为非房颤患者的2倍。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房颤该怎么治疗
1、长久之策---预防房颤的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
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国际上公认的CHA2DS2-VASc积分可以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这里所说的抗凝药物主要指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虽然抗凝药物是把双刃剑,存在出血风险,但是对于卒中高危患者而言抗凝利大于弊。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2、治标之策---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改善生活质量
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可消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预防心动过速心肌病,减少血栓栓塞的机会。常用的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普罗帕酮等。非药物治疗可考虑房室结消融+起搏治疗,但该治疗损伤大,往往不作为首
3、治本之策---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转复房颤的方法笼统分为两大类,药物转复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心律平、索他洛尔等,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比如: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但是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是消除房颤,药物的促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也很常见。同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上图为冷冻球囊消融,下图为射频消融
导管消融治疗可以根治房颤。研究表明导致房颤的异常电活动绝大多数来自肺静脉,通过导管消融可隔离肺静脉传导的异常电活动,达到根治房颤目的。
房颤消融可以是射频消融,也可以是冷冻消融,一个是射频的热,一个是冷冻的冷,所以叫做“冰与火之歌”。
目前乔增勇教授率领的心内科团队已经独立完成冷冻消融手术数十台。
来源:
王宏伟医生在冷冻消融手术中
心内科-专家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