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微创治疗,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是近20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最突出的进展之一。它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房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引起房颤的罪魁祸首在哪里?
研究证实,90%以上的阵发性房颤是由于肺静脉开口处的病灶所诱发。随着病程的迁延,房颤可能持续几天、几月甚至数年不能终止,直至完全失去正常的窦性心律,患者的病情加重,异常的病灶也已不再局限于肺静脉开口周围而是遍布整个心房。
如果能够精确找到这些病灶,并彻底消除,就可能从根本上治疗房颤。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已经使这一梦想变为现实,导管消融术就是这样一种直接治疗房颤的办法,能够造福于广大房颤患者。
医生通过外周静脉血管将普通圆珠笔芯粗细的电极导管送入到心房,准确找到病灶,释放射频能量,彻底消除病灶,并且需要验证是否达到明确的消融终点。房颤导管消融术通常在三维导航系统引导下进行,该系统工作原理类似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精度达到毫米,能够清晰显示导管所在位置,从而有利于准确找到病灶。同时利用专门的电生理记录和射频能量发生仪器,对房颤病灶逐点进行消融,每点范围约3~4毫米大小,消融时间20~30秒不等。消融后局部心房组织形成瘢痕,不能再产生或传导异常电位,从而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房颤导管消融术通常由专业的医疗小组负责实施,整个团队包括富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助手、护士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工负责,各施其职。术前充分评估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访视患者并谈话签字。导管消融术一般在专门的心脏介入导管室进行操作,需要专门的医疗设备,各种操作流程清晰完善。导管消融术后患者回到病房,身体较为虚弱,严密观察监护,通常卧床2~24小时不等。出院后门诊随访,加以健康指导,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定期复查。
可见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已经发展成熟,但是仍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专业的团队、专门的设备、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才是患者信赖的根本。因此,对于人数众多的房颤人群来说,能够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的患者还是相当幸运的。
哪些房颤患者适合做导管消融术?
影响房颤患者选择导管消融术治疗的因素有很多,哪些房颤患者适合做导管消融术?
()首选导管消融的房颤为:
①无基础心脏病的房颤,即所谓的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患者;
②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的房颤;
③甲状腺功能异常得到控制后的房颤患者。
上述这部分患者基础心脏病比较轻,相对而言房颤可能带来较大的危害,实施射频消融风险低、受益高,建议这几类患者首选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
(2)可以实施导管消融术的适应证:
①合并冠心病的房颤,经抗心肌缺血治疗如药物、冠脉介入或搭桥后;
②合并心肌病的房颤患者;
③瓣膜病或先心病的房颤;
④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
这几类患者合并有较严重的心脏病,病情相对复杂。影响房颤导管术治疗疗效和风险的因素较多,但是房颤为这几类患者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害更大,考虑到房颤纠正后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因此在经验丰富的心脏中心,也作为导管消融术的适应证。
经过广泛应用,目前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临床验证。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从中获益,告别了颤动的节奏,恢复了健康的心跳。因此,对于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或症状明显的持续性房颤,药物治疗无效或者不愿服用药物的房颤患者,应积极推荐选择导管消融术治疗。
哪些患者不适合做导管消融术?
不适合做导管消融术的房颤为患者心房内有血栓形成。由于心房里的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发生血管栓塞,特别是左心房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产生动脉系统栓塞,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致残,重则致命。而且,房颤导管消融术要在心房里面操作导管,血栓脱落的风险更大。目前左心房内血栓形成仍为房颤导管消融术的禁忌证。
对于所有打算行房颤导管消融术的患者,首先要预防左心房血栓形成,规范有效地进行抗凝治疗,选择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其次需要进行详细检查,如心脏CT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左心耳和肺静脉开口处血流相对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而普通经胸壁心脏超声很难发现。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探头插入食道,直接贴近左心房,判断血栓更为准确,虽然检查时患者会有短暂的咽喉部不适,但都能承受。如果发现左心房内有血栓形成,则不能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术,需要接受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抗凝,待血栓消失后才能行房颤导管消融术。
其他不适合行房颤导管消融术的情况还包括:引起房颤的原因未纠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减低);未控制的感染,仍有发热、炎症反应;未纠正的心力衰竭,难以平卧;未改善的出血倾向,甚至活动性出血;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检查或治疗;疾病急性期,如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塞等等。这些情况,通常需等到病情平稳时才能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
年龄曾经是影响房颤导管术治疗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人均寿命延长,75岁以上的高龄房颤患者渐渐增多,这些患者饱受房颤困扰,无法安度晚年,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或旅游。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一些80岁以上的高龄房颤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术治疗,告别房颤。因此,年龄已不再是决定房颤导管术治疗选择的关键因素。
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应该准备什么?
虽然是同一疾病名称——房颤,但是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情、体质,家庭和社会背景千差万别,病情也各不相同。大家相互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个体差异。怎样才能配合医生辨析病情,更好地做到因病施治呢?术前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非常重要。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前,患者和家属应该做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首先,心理上要放松心情,和主诊医生坦诚沟通,了解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案。充分相信医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陌生和畏惧感。导管消融术准备和实施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些轻微的疼痛不适,虽然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些差别,但是已经应用了止痛和麻醉药品,相对轻微的不适感大多数患者都能够忍受。即便特别怕痛,患者术中可以直接告诉医生和护士,再追加些止痛药物,就能减轻疼痛不适感。
其次,配合医生完善各项检查项目,详细评估病情。回顾病史,寻找疾病发作的特点,是否有规律可循。房颤的诱发因素,早期发作情况,检查和诊治过程。加重原因和伴随疾病,是否发生过气急、晕厥、意识不清,甚至胸痛、偏瘫等特殊症状。检查的项目大多是相似的,可能会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做相应增减。如果你以前进行过心脏或其他手术,或者患过其他疾病如消化道溃疡出血、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脑栓塞或脑出血,请务必详细告诉医生,这些非常重要。
第三,调整相关药物。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前可能已服用了一些药物,有些是治疗房颤的,有些是治疗其他相关疾病的如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等。患者和家属应该将这些用药情况仔细整理一下,告知医生和护士,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地调整。特别是华发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医嘱进行服药、调整剂量或停用,了解注意事项,验血和心电图检查监测用药效果。一般住院期间由病房发药,患者不再服用自带药物,切忌重复服药、过量用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第四,医院环境,安排好生活作息。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患者一般需要住院4-5天左右。由护士和护工安排好相应检查,患者熟悉病房环境,安排好作息,生活自理。不要进食过饱,保持大便通畅,戒烟。保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可以服用安眠药。护士会给予健康宣教,介绍相关诊治情况与注意事项,如术前禁食6~8小时、解除假牙首饰、避免感冒受凉等。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当天患者需要卧床,由家属或护工陪护,帮助照料饮食起居等。
房颤导管消融术是否需要全麻,整个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
如同静脉输液或抽血一样,医生穿刺右侧头颈部和大腿根部的静脉血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建立静脉通路。经过保护鞘管将电极导管顺着血液回流的方向,轻柔地放置在心腔内。医生在DSA和三维导航系统的引导下在体外操作电极导管,精确定位病灶,直接在心房局部释放射频能量,进行消融形成瘢痕,使得心房内的病灶组织不再能够发放或者传导异常电激动,进而从根本上消融治疗房颤。
三维标测系统如Carto和Navx,它应用于临床后能将心脏原本异常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电生理信息直观清晰地展现在医生面前。目前先进的技术能够根据患者的心脏CT、MRI以及超声图像,重建真实的心脏三维结构,结合实时的心脏电活动信息,更加精确地(精度达到毫米)为医生做出导航,操作导管将能量直达患处。并且数字化显示导管的接触良好程度,确保消融的范围、深度,既提高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效果,又更加安全可靠。三维标测系统的使用明显缩短了整个房颤导管消融术的时间,和术中X射线透视的时间,进而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给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带来更多获益,造福广大房颤患者。
房颤导管术是在局麻状态下进行,应用镇静药物后患者不会感觉明显疼痛不适。术中患者都是清醒的,随时可将自已的感受告诉医生和护士。整个治疗过程一般3~4个小时,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各项指标。
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带领的治疗团队负责施行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整个团队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利用多种精密的仪器设备准确识别房颤的疾病机理,精确找到关键的病灶,明确彻底地消融这些病灶。此外,在经验丰富的心脏中心,各项操作规程完备规范、作风严谨、管理有序。这些对于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
是否留有瘢痕或需要植入器械?
患者和家属常常云南白癜风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wh/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