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击上方蓝字快速 首先,多食会助热,如果病人具有腹胀中满、湿热停滞体内、痰积聚在体内、舌苔厚腻等情况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其次,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充分吸收,影响疗效。
再次,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中药中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可与之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产生浑浊、沉淀,不仅影响药效,而且危害健康。
最后,有些药通过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例如黄连,就是通过味觉分析器的兴奋,进而提高食欲中枢的兴奋,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增加,从而发挥健胃的作用。如果加糖,就会失去这种作用,也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了。
8
服法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9
服药时的“忌口”问题
有人问,在服用中药时,中医往往要求忌口,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腻食物等,那么忌口是在服药期间还是吃中药的前后多少天?还是今后一直都要忌口?其实,中医之所以讲究忌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医看病是讲究辨证的,二是中药具有四气五味,而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气五味。
疾病有寒热虚实,即使同一种病,也会因病人的体质不同而有寒热虚实的差异。因此,中医不但在治疗上用药物以补偏救弊,在饮食上也要结合病情而进行忌食或“偏食”,以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或降低其副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忌口”,实际上也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食物也有类似药物的四气五味,为了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中医“忌口”一说。
忌口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而忌口,属于病性忌口。如各种热证、上火的人及外感病,应忌食辛辣、肥甘、油腻、煎炸食物;而寒凉病证者,则应忌食生冷或性质寒凉的食物;哮喘发作期间,忌食蛋、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痔疮、皮肤病者,忌食海鲜、羊肉、狗肉等发物;水肿病患者,忌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等。二是根据所服药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属于药性忌口。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鳖甲时,忌苋菜、薄荷;服茯苓时,忌醋等。此外,服任何中药时都不要喝浓茶,因浓茶中含鞣酸很多,与中药同服会降低疗效,应以喝白开水为主。
病案分析:一中学生因发烧不退住院治疗,某老师在此从事学术活动,遂被邀请去用中医退烧。处方用药,只服2剂,发烧即退。发烧时,该学生没有食欲,待烧退后,食欲大增,并要求吃肉,其母遂买几个猪蹄煮之。中午吃了以后,当晚烧又复起。再处一方,并嘱饮食清淡,两天后烧退。其母严格按照医嘱,饮食中不给孩子吃肉,并准备出院。出院那天,有同学去看望,中午吃饭时主食吃面条。一同学想到他病了一场,体质虚弱,便给他盛了两碗很稠的面条吃,并在面中加了个鸡蛋。岂料当晚又发起烧来,无奈再请该老师治疗,并嘱烧退后不吃肉,面也只吃稀汤面,调理一周,烧未再起。
这个病案很能说明中医治疗外感发烧的忌口问题。《黄帝内经》对外感发烧后的饮食护理早就指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意思是当外感发烧减轻或退烧后,不能吃肉食,否则就可能复发。即使是面食类食物,也不能多食,否则就可能使发烧遗留不退,或出现许多感冒后遗症。
好书推荐:
往期回顾:寥寥数分钟,真的把中药说透了!
关庆维
不被理解的中医药:迷茫的病患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互联网,仅为学习交流之用。由《经方学苑》编辑发表。转载请标明出处。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相关链接:《经方专场》终于来了,是时候提高中医水平了……
我们尽心为中医之发展尽绵薄之力,
为中医之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追寻中医之真谛。
分享知识
分享快乐
让我们携手共进!
欢迎置顶这个纯粹的经方医学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zz/1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