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谷苟心电平台
王丽华,刘玲,唐海红,高蕾
医院心脏中心
[关键词]Bix法则;窄QRS心动过速;心房扑动
Bix法则由著名心脏病专家Bix首先提出并以其姓名命名[1]。该法则的中心内容是“当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如果在2个QRS波中间看到1个P(F)波,就应该考虑到可能有另一个P(F)波隐藏在QRS波内”。作者报道1例应用Bix法则得以明确诊断的窄QRS心动过速病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84岁,因“发作性胸闷、憋喘14年余,心前区不适15d”入院。患者曾因冠心病、脑梗死多次在医院住院治疗。入院诊断: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3级);②陈旧性脑梗死。入院心电图(图1)示:规则的窄QRS心动过速,频率/min,Ⅰ导联、V4导联呈Rs型;在每2个QRS中间可见P波,且Ⅰ、aVL导联的P波负向,P-R间期较长,符合房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阻滞。但依Bix法则想到心房扑动2∶1传导的可能,即QRS中可能重叠有1个F波。经胺碘酮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后记录心电图(图2)示:Ⅰ导联、V4导联呈R型,其s波消失,证实入院心电图(图1)中Ⅰ导联、V4导联的Rs型,其终末的s波实为重叠在QRS波群终末的F波,明确诊断,入院心电图(图1)应诊断为心房扑动2∶1房室传导。
2讨论
2.1分析技巧
2.1.1应用Bix法则
心房扑动呈2∶1传导时,由于F波重叠在QRS波中,极易被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Bix法则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如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即当室上性心动过速的P波位于2个QRS波群中间时,应考虑QRS波群中可能重叠有P(F)波[2],尤其当同时合并有P-R间期延长时,更不要急于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阻滞。此时应注意比较发作前和发作时的QRS波形态,特别是观察QRS波初始和终末部是否有P(F)波显露,有助于发现重叠在QRS波群中的P(F)波。
2.1.2分析多次心电图
应尽量多收集同一患者的心电图。心电图资料越多,越丰富,变化越大,明确诊断或破译心动过速的概率就高。尤其注意采集心动过速发作前后的心电图,加强对比,以明确诊断。
2.1.3仔细辨别P波的形态
应重视Ⅰ、aVL、V1导联的P波极向[3]。将窦性心律心电图(图2)与入院心电图(图1)比较时,能发现两者存在P波形态不同,窦性心律(图2)时Ⅰ、aVL导联的P波直立,入院心电图(图1)Ⅰ、aVL导联的P波负向。
2.1.4注意诱发房室阻滞或改变房室传导比例
用机械刺激或兴奋迷走神经的药物可间接造成房室传导比例的改变,或引起房室阻滞。因心动过速时改变房室传导比例和引发房室阻滞时:①可能显露隐藏于QRS波群内心房除极波[4];②可使2∶1下传的心房扑动F波得以显露,以便区别是P波或F波。
2.1.5应用食管心电图
食管心电图可清楚显示房室间的关系,房室传导比例对心动过速机制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该方法简单易行,诊断价值较高,应当熟练掌握和应用[5]。
2.2鉴别诊断
2.2.1心房扑动与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率在/min以上,需注意观察同步的几个导联心电图加以鉴别,以识别出2∶1下传的心房扑动波。两者鉴别要点:①平静状态下成人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率一般在/min以下,心房扑动为~/min;窦性心动过速时可见P波及等电位线,且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者有因可查。心房扑动Ⅱ、Ⅲ、aVF导联可见锯齿状F波,波间无等电位线[6]。②可采取机械刺激法兴奋迷走神经,延长房室结和窦房结不应期,减慢房室传导,使2∶1房室传导比率下降至3∶1或4∶1,显示出F波从而得以诊断。食管心电图常可显示隐藏在QRS及ST-T中的F波。
2.2.2心房扑动与房性心动过速
①房性心动过速的心房波为P波,而心房扑动的心房波为F波;
②房性心动过速经程序心房刺激可以诱发或终止该心动过速;
③房室传导比例,心房扑动多为2∶1以上,房性心动过速多为1∶1[7];
④心房率:房性心动过速为~/min,心房扑动为~/min;
⑤等电位线:房性心动过速有,心房扑动一般无;
⑥食管心电图常可清楚分辨P波或F波;
⑦房性心动过速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扑动多有器质性心脏病[8]。
查询往期文章方法:
①点击文章开头蓝色字体“麻醉MedicalGroup”
②进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zl/1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