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6版)
黄宛教授
正常心电图
黄宛卢喜烈
学习心电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心电的改变,辅助心脏病工作者辨识心脏的病变和(或)心律失常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在这些方面心电图的确具有其他方法难以取代之处。
能够了分辨心电图是否异常,首先须认清正常心电图。本章唯一目的就是要明确心电图的正常范围。
分析心电图的基本知识(三)
7.ST段
ST段指自QRS终了至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QRS终了至ST段开始的一点为J点。正常的ST段往往是轻微的向上飘起与T波相连。ST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否压低或抬高。在肢体导联中,ST段可能较等电位线高出0.1mV,或略有压低但不能达到0.05mV;在胸前导联中V1~V3的ST段可能正常地高出等电位线,达0.3Mv,在v4、v5导联中便很少高于0.1mV。
在任何一个胸前导联中,ST段都不应压低0.05mV。ST段升高或压低如超出上述的范围,便应视为不正常。水平型压低超过0.1mV时,便应引起注意。
此外经验较多的医生看待ST段,即使未达上述水平的压低,但明显地水平型的横在等电位线上,也往往被认为有轻度不正常,可能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初表现。有时在正常健康年轻人,特别是胸前导联的ST段可以抬高2~3mm,继以直立的T波,名为“高起点”(hightake-off)或“早期复极”(early陀polarization)(图2-8)。
因此,ST段的抬高须根据临床情况决定,当读者学习到后面时,便可了解ST段改变若与临床症状结合,可能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
8、T波
QRS波振幅大而占时短代表心室的激动,在心电图学上专用名词便是心室的“除极”。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以备下一次心室搏动前再次“除极”。
观察T波应注意:①方向;②形态;③高度(或深度)。
正常人的I、Ⅱ标准导联中T波几乎都是直立的,而TIII则可能是直立、平坦、双向,甚至例置。在单极肢体导联中,Tave无例外地是倒置的,但在aVL及aVF中T波是否直立,却因QRS波而异。如aVL或aVF的QRS基本上是直立,并且R波电压高于0.5mV,则其T波一般是直立的。相反,若aVL或aVF的QRS系rS、QS或呈小的综合波形时,其T波便可能是平坦或倒置的,但一般说来,其倒置深度不应超过0.25mV。
正常成年人的V1甚至V3导联中T波也可能是倒置的,其深度一般不应超过0.25mV,至多也不超过0.4mV。在幼儿中甚至是Tv4仍可能是倒置的,但是在成年人中一般自V3及其以左的导联中不应有倒置的T波。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在V3中发现倒置的T波,它右侧的导联(Vl、V2)中不应有直立的T波。例如V3的T波是倒置的,则在VI、V2中若有直立的T波,便应视为不正常。在正常6个胸前导联V4-V6中T波应是直立的,Tv3虽然往往应是直立的,但在瘦高的年轻人或妇女中,Tv3却可以浅浅的倒置。
直立的T波,其正常形状是圆滑而有个顶端,但此顶端却不显得高耸,而是很自然的。T波一般不十分对称,升肢始自ST段末,自等电位线斜长的升至顶端又较升肢略为陡些地下滑至等电位线。T波的高度,因导联的不同而异。
总括言之,它在肢体导联中很少超过0.5mV,在胸前导联中也很少超过1.0mV(10小格)。异常高尖的T波往往出觋在心肌梗死的最早期或高钾血症。
Ta波代表心房复极波。心房除极完毕后即进入复极。心房复极波幅较P波显著为小,而且方向与P波相反,所以隐藏在PR段中,正常心电图中往往不易发现。然而当正常人接受运动负荷时(例如蹬车运动负荷试验中),P波显著增大,Ta相应地显露出来,影响到PR段下斜。如图2-9为Ⅱ导联中P波呈直立形,故Ta呈倒置的波形,使ST段的J点下降。
9.U波
U波是继T波后一个微小的波。正常的U波并不在每一个导联中都明显易见,往往在胸前导联V2-V3中较为明显。它究竟代表什么,尚无定论。有些著者认为它是心室乳头肌或心室中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
u波即使在V2-V3导联中也是振幅很小的,正常一般不超过T波的一半。但当有低血钾时就呈现得较为明显。U波的方向应与T波一致,倒置的u波被认为是左总冠状动脉或冠状动脉中前降支梗阻的可靠佐证,但它还受很多药物、内分泌以及脑出血的影响,所以它的诊断意义不十分明确,应考虑的因素很多。在正常情况下,心率愈慢,U波愈明显易见。
10.QT间期
QT间期的测定是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结时的间期。QT间期的测定有时因T波后继以U波引起困难。不注意这点,有可能测至U波终点。这种误差(QU间期),有时会导致误以为是QT间期过长。为此应在多个导联中找出T波终结明确的导联进行测定。
QT间期随心率的减慢而延长,因此测定QT间期是否延长应根据心率的高低而定。若干著者喜用QTc来代表已根据心率校正的QT。QTc的计算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Bazett的公式:
式中,k为一常数,Bazett根据他对正常男、女的QT测量,原订男性中k:0.37,女性中k=0.40;以后又曾数度改变,最后订为0.39,但计算出的数值可有±0.04s的正常范围。
即使如此,仍有一小部分正常人在此范围以外。此外,也有其他学者根据Bazett公式计算k值,订出正常范围。
除上述计算式外,过去数年中还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计算方式,用以测定QT的正常值,如QT=2..(RR0.64)、QT=8.(RR0.4)等。看来QT间期与RR间期之问确有一定的关系。
但由于若干年来心电图学者创用了不下十种的QT间期与RR间期之间关系的算式,正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哪一个公式可以概括的。
因此,不用上述算式方法而根据大量的实践,即自正常人的心电图中测定QT间期与RR间期,从而规定出不同心率的QT间期的正常范围可能是更为实际的。
Lepeshkin搜集了文献中的个正常人RR间期的数值,附以他本人对例的测定,绘制出在不同的RR间期(反映心率)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图。这项工作对临床心电图中辨明QT间期是否异常,似较应用上述的任何公式更为简单确切(附录),应该指出,附录中的QT正常范围在心率介于60次/分(RR间期为1.00s)至80次/分(RR间期为0.75s)之间时最准确;当心率更快或更慢时,因实践的根据较少,准确性也随之减低。
在临床上使用该图,即可避免应用各种公式的复杂计算,而自临床心电图学目前还是一种经验科学(empiricalience)的角度来衡量,准确性也够高。至于心率过缓或过速的病例,使用此图来判定QT间期的长短是否正常,其准确性虽略差,但并不成为一个重要的障碍,因为这类病例毕竟仅占少数,即使其QT间期与正帝范围有一定的出入,对诊断的影响也较小。
QT间期延长可能是家族性的,但更多的是由于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风湿热、心肌炎、电解质紊乱引起。除此以外QT间期延长更可能是受药物影响,如奎尼丁(IA类),以及索他洛尔、胺碘酮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QT间期延长若再伴有低钾血症,容易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nsadesdepointes),甚至发生心室颤动而导致猝死。
QT间期的异常缩短则可能是由于应用洋地黄制剂后、高血钙症等以及短QT综合征,也可发生心室颤动。总之.QT间期是否延长或缩短,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每次心电图分析中,加上伪差的辨识准确测定QT间期颇为重要。
除以上分别列出正常心电图10项须测知、命名等以外,什么是一个综合起来的正常心电图呢?这里不得不把本章再延长一些,讨论一下“窦房结性心律”(sino-atrialrhythm)或简称“窦性心律”(sinusrhythm)。
一正常成年人在24小时内,绝大多数时间应保持窦性心律。窦性心律(图2-3)是由窦房结引起的一组P、QRS、T、U的心律。自图中可见其(窦房结激动在心电图上是看不到的)引起的正常P波(0.L0s).继以正常的PR间期(0.17s),以后便是一个QRS波(QRS波时间为0.07s,R幅度为0.9mV),接着便是一个正常形态的ST段及T波。
在这个导联中U波振幅很低。测量其RR间距为0.84s.计算或查附录表1,可知心率是71次/分。心率的正常范围在国际上刻板地规定为60~次/分,称为正常窦性心律(normalsinusrhythm)。凡不到60次/分者称为窦性心动过缓(sinusbradycardia)(图2-10A),超过次/分者称为窦性心动过速(sinustachycardia)(图2-10B)。
但这里必须明确提出若心动过缓既不低于35—40次/分,心动过速又未超过次/分,大多数是随着生理性的自主神经张力及体液变化而改变的,也往往是因睡眠、休息而缓慢,因兴奋、运动而加速,所以不超过上述范围的窦性心动过缓或超过百次的窦性心动过速,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生理性而绝不应就此认为是病态。
实际上在正常窦性心律,详细检查其RR间期并不宪全一致。在一次心电图记录中若最短的RR间期与最长的RR间期相差达到0.12s(3小格).通常称之为窦性心律不齐(sinusarrhythmia)(图2-10C)。这是窦性心律,特别是窦性心动过缓时常见的正常变异,这点非但心电图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均应了解它仍属于正常范围,也必须使做检查的“患者”知道,不要因这个“不齐”二字便认为自己心律有病态。
除上述的60—次/分的国际标准外,著名心电生理学家Zipes等于年所编著的第2版《心电生理学》一书中,在谈到正常窦性心律时,引用了年Spodick检查名中青年男女,认为把窦性心律的范围定在50-90次/分,比以往无更多根据的60~次/分更为合理。我国在目前情况下仍以60-次/分为正常范围。今后做正常值时须注意Spodick的意见。
心电图中常用名词的概念
1.心电向量
2.心电活动不论是右、左心房(P波)或是代表启动心室搏动的心电活动(QRS波),都是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量)的心电活动,就称为心电向量。它所反映的内容在各导联上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各导联(无论是额面或横面导联)的角度不同。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在三个标准导联以外,在额面上还要三个加压肢体导联,此外还要做六个胸壁导联?原因就在于可以自不同角度了解心电活动上、下,左、右,前、后的综合心电向量,从而观察其正常与否等等。
2.除极及复极
心房、心室肌在静息韵间歇中,由于细胞内外离子(包括K+、Na+、Ca+2、CI-等)浓度差别很大,处于“极化状态”。但一旦受到起搏细胞传来的激动,这极化状态便暂时瓦解,在心电图上称为“除极”(有少数学者称为“去极”),由此产生心电活动。心房肌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心室肌的除极表现为QRS波。当然在一次除极后-心肌又会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称为“复极”。复极过程远较除极缓慢,电活动所产生的振幅也较低。心房的复极在PR段上,一般很不明显(唯有在右心房扩大时,PR段轻度压低)。心室肌复极则表现为心电图上的ST段及T波。
3.心电向量坏
两侧心房、心室的除极及心室的复极,这三项心电活动在胸腔内形成三个立体向量环。将平行的光线从正前方把这些立体向量环投影在额面上,便形成额面心电向量环。同样,将平行光线从正上方把这些立体向量环投影在横面上,便形成横面心电向量环。
4.偶联间期(或称联律间期、联律间距)
期前收缩前的QRS波的开始点与室性期前收缩的开始点之间的时间,称为偶联间期。又如房性期前收缩与其前心搏的P波的间距也称为偶联间期。
未完待续
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加ecg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赞赏
长按治疗白癜风的有效偏方儿童白癜风的原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jg/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