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性心律失常(fatalarrhythmias)也称恶性心律失常(malignantarrhythmias),指直接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能迅速恶化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部分患儿早期表现为休克,若未及时控制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搏骤停;部分直接导致心搏骤停。院内心搏骤停的直接原因中,心律失常占10%[1,2]。院外心搏骤停5%~20%为心律失常所致[3]。虽然致死性心律失常并不常见,但在临床处理中,如未能及时针对心律失常采取特殊治疗措施,使其转复为窦性心律或控制适当的心室率,最终会发展为心搏骤停,或在复苏时不能恢复自主循环,导致死亡。因此,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及时识别并快速治疗致死性心律失常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由于相对少见,许多临床医生对致死性心律失常认识不足。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常见类型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紧急评估和治疗做一综述,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和导致心律失常的病因治疗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1 致死性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致死性心律失常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心输出量急剧降低,导致休克和组织低灌注、缺血缺氧。机体维持有效血压和循环、保证组织灌注的基本条件包括有效的循环血容量、适当的心输出量和周围血管阻力。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也就是说,维持有效心输出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每搏输出量和心率。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时,不论心率快慢,其结果均导致心输出量急速下降。快速心律失常时,由于心率过快,导致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因而每搏输出量降低,因此,尽管心率很快,但心输出量仍然降低。慢速心律失常时,每搏输出量可能正常、降低甚至增加,但由于心率过慢,心输出量仍然降低。心输出量降低的结果是组织低灌注和血压下降,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最终会引起心搏骤停。无脉性心律失常则每搏输出量为0,实际就是心搏骤停。因此,对于致死性心律失常,唯一有效的治疗是及时恢复窦性心律或通过控制心室率,恢复有效的心输出量。
2 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快速评估
及时发现、诊断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关键是对每一例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细致的评估,并同时进行心电图分析。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重点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白癜风得治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hl/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