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医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心律学界已经从学习、引进进入赶超乃至引领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展示心律失常领域中国原创的新理念和新术式等学术成果,亚洲心律学会(AHRA)发起《AHRA中国心律新原创》宣传推广活动。此活动由业内专家根据学术创新性、临床显著性和未来学术价值等标准,筛选出上一年度由中国心律学医生自主发表的具有国际先进性的最新原创成果,向广大临床医生分享中国心律新原创新动力。本次分享专家为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带来的《确立右侧游离壁心房多插入点旁路的诊断标准与消融策略》,欢迎大家在线阅读。
右侧游离壁旁路的解剖变异多见,既往文献已对Ebstein畸形的右侧多旁路、插入点远离三尖瓣环的右侧旁路、右心耳相关旁路以及心小静脉介导的心外膜旁路等罕见旁路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报告,然而对远离三尖瓣环的右侧游离壁心房多插入点旁路的描述极为有限,目前国际上对该类旁路的称谓也不一致,曾有文献描述该旁路为"宽旁路"或"广泛分叉的右侧旁路"等,但相关电生理机制仍不明确。 近期,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对过去9年余例右侧游离壁旁路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其中10例患者确诊为右侧游离壁心房多插入点旁路(rightfree-wallaccessorypathwaywithbranchedatrialinsertions)。通过对该旁路的三维分布、心电图以及电生理机制进行总结,确定了该类型旁路的诊断标准和消融策略,其相关结果发表于《HeartRhythm》杂志,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李梦梦医生和李景业医生,通信作者是龙德勇教授和马长生教授。 为与传统的多旁路进行区分,通过三维标测系统对逆传心房激动进行标测,心房内最早逆行激动部位(EAS)为旁路的心房插入点。我们可将该种旁路定义为,在同一起搏或心动过速周长下:①等时图显示心房除极的最初5~10ms内可见≥2个EAS;②相邻2个心房插入点之间区域激动时间明显落后于EAS。 典型心房激动顺序如下图所示,该患者右心房游离壁可见三个EAS,领先CS9~10A波97~ms,而在中间区域的激动时间较EAS延迟≥10ms。而传统多旁路的激动仅沿单一旁路逆传,故激动图表现为单个"突破点",仅在其中一处逆传功能被阻断后,才表现为另一条分支传导,并伴随着逆传激动顺序和体表预激形态的改变。图1.一位之前三次消融失败的25岁男性在本中心进行第4次消融,心房侧有三个单独的breakout点。 基于上述标准,我们在此类患者中平均可标测到3(IQR2~4)个EAS,分布在左前斜位下7~11点钟方向,且均位于远离三尖瓣环的右房游离壁区域,距三尖瓣环平均最远距离22.6mm,最近距离15.9mm,EAS间最远距离平均相距22.9mm,其中78.9%的患者可在心动过速时的EAS局部记录到QS型的单极电图。 为彻底阻断这类多插入点旁道的传导,我们采用了"步进式(Stepwise)"消融方法。即对每一个"最早"的EAS给予30秒以上的局灶消融,保证对每个插入部位造成切实可靠的损伤。同时我们在完成每一次局部消融后,对逆传激动进行了重新标测,有助于发现激动区域的转移并确定随后的消融靶点。 这与传统旁路短时间放电无效即排除此处作为有效靶点的"ablationmapping"策略有所不同。事实上,本研究所纳入的患者既往均经历了2(IQR1~3)次消融,其中4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瓣环侧和心房侧的消融,但术后仍有复发。而在此次"步进式"消融后,所有患者在≥有2月的随访后均无心动过速复发。图2.图1患者在"步进式"消融过程中多次重新标测。
值得注意的是,当对第一个EAS部位消融后,患者心动过速无明显改变,而仅有当进行了≥者处EAS的有效消融后,心动过速才显著延长,但体表预激形态在消融过程中保持不变,进一步支持该类患者的心动过速是由单一旁路所介导。 此外,这类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均表现为显性预激,体表心电图形态如下图所示。与连续纳入的30例典型右侧游离壁旁路患者相比,此类患者P-R间期较长且QRS波时限较短,同时V1导联更常表现为QS型,这一发现有助于术前对这一类型的旁道进行初步诊断。图3.CARTO3系统以mm/s均速和1.0mV增益阈值记录标量心电图。
复杂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治疗是临床的难点之一,目前部分病例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但鉴于此类疾病的特殊性,难以纳入大样本量的患者进行分析与描述。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都弥足珍贵,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数据资源,将其中的特征与规律进行总结,也将发挥巨大的临床价值。来源Meng-MengLi,Jing-YeLi,Cai-HuaSang,Chen-XiJiang,Xue-YuanGuo,XinZhao,Song-NanLi,WeiWang,Ri-BoTang,De-YongLong,Jian-ZengDong,XinDu,Chang-ShengMa.Rightfree-wallaccessorypathwaywithbranchedatrialinsertions:Clinical,electrocardiographic,andelectro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s.HeartRhythm.源自:心在线
专家简介
马长生,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往期回顾1、中国心律新原创|刘少稳:安全有效-右冠窦消融左前分支近端室早2、中国心律新原创|蒋晨阳:难治性房颤的心房内外膜联合消融3、中国心律新原创|蔡彬妮: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以及在其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
4、中国心律新原创|林加锋:心室流出道不同区域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靶点腔内双极电图特征的差异5、中国心律新原创|马长生团队:揭示二尖瓣-主动脉瓣连接部相关旁路的电生理特征6、中国心律新原创|马长生团队:左侧位导丝指引,马长生团队改进干性心包穿刺方法7、中国心律新原创|樊晓寒: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心衰及束支传导阻滞中的应用8、中国心律新原创|邹建刚/吴永全:左束支区域起搏植入新方法:影像指导的九分法9、中国心律新原创|马长生团队:大动脉转位患者“心室侧房速”标测消融探索10、中国心律新原创|马长生团队:从QRS波形态看调节束的双向传导特性11、中国心律新原创|钟敬泉:关于房颤消融后中断口服抗凝药风险的研究12、中国心律新原创|黄伟剑:左束支起搏在心衰中应用的系列研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CCAS心律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