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72岁的李大爷接受了一次特殊的手术,因起搏器植入导管必经的心脏上腔静脉堵塞,医院心内科起搏电生理方元教授、胡宏德教授团队,另辟路径,经皮肝静脉为李大爷穿刺植入了具有抗心衰功能的除颤器,这也是世界首例经皮肝静脉穿刺植入的除颤器。
至此,医院心内科己完成真正意义的,经肝静脉路径植入心脏起搏器模式的全满贯——年除颤器ICD(世界首创经该路径植入心脏起搏器),年双腔,年2月单腔(绵阳),年7月三腔(CRT)和现在的心脏起搏除颤装置。该手术成功充分显示了心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心脏起搏电极植入开创了新的可靠的路径。
心脏起搏器植入9年
电量耗尽致心脏衰竭
9年前,李大爷的心跳太慢,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帮助心脏跳动。但随着时间推移,李大爷慢慢地出现了呼吸困难、心脏逐渐增大、心力衰竭等症状。
年8月,经检查,李大爷此前植入体内的起搏器锂电池电量减少,需要更换。
但是,在更换起搏器的手术时,医生发现,李大爷的上腔静脉发生了堵塞,电极导线无法穿过,而上腔静脉,是常规的起搏器导线植入的必经途径,因此,这一次,手术失败了。
没有心脏起搏器的有效辅助,李大爷心力衰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走路也累,吃饭也累,“完全躺在床上,动不能动,更不要说生活自理了。”李大爷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年年底,自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靠着输氧,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医生建议转院。1月11日,李大医院心内科。
“心跳慢到40次/分钟以下,就有猝死的风险。”胡宏德介绍说,李大爷的心跳因为起搏依赖,出现了长间歇的停跳,同时,李大爷的心脏还存在潜在的心动过速的情况,“正常人的心脏射血功能在50%以上,他已经低于25%。”胡宏德说,风险很大。
“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有60多年的历史了。”方元介绍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迭,起搏器也逐渐发展,从单纯的治疗心动过缓,增加了抗心衰、防止心源性猝死的除颤器功能。但经上腔静脉的植入路径,仍然是距离最短、最成熟的常规路径,如果上腔静脉堵塞,无异于堵塞了最重要的生命通道。
另辟“心”径
电场GPS导航为电极导线开路
1月23日,多方确定后,方元团队决定从肝静脉穿刺植入。尽管年,方元就已经完成了世界首例经肝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的手术,但李大爷病情更为复杂,除了心跳过慢,还有心衰、潜在心动过速的风险,所以植入的起搏器,需要兼具起搏、除颤、再同步等功能,每一步都是风险。
“除了常规的X光透视下引导,我们在他的身上贴几个电极片,建立了三维电场,通过扫描运动轨迹,引导电极导线。”胡宏德解释说,因为经肝静脉植入,不仅路径更长,需要连续经过3个弧形,而上腔静脉路径只需要一个弯曲弧度,难度大大增加,手术中操作路径也是反手操作,“从手术经验来说,也不多。”
因植入李大爷左心室的电极起到除颤、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导线比单纯的起搏器导线更粗,这增加了手术难度。
普通的起搏器安置手术,在患者局部麻醉的状态下,一个多小时能完成,但李大爷的手术,足足做了4个多小时。
“手术第二天就能自己吃饭了,第四天就自己下地去上厕所了。”31日,李大爷老伴儿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我现在感觉好得很,总算没有那么累了,真的是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李大爷精神满满地站在记者面前,开心地朝记者举了举手臂。
实现大满贯
开创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新的可靠路径
截至这次手术,方元教授团队实现了经肝静脉路径,穿刺植入心脏起搏器所有模式的大满贯:
年,完成世界首例经肝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年实现双腔植入;年2月单腔;年三腔植入;以及年1月的具有除颤功能的起搏器装置植入,真正意义上宣告了,即使上腔静脉闭塞,也可以经肝静脉植入各种功能、各种途径的起搏器,为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开创了新的可靠的路径。
“现在预期平均人均寿命是80岁,随着年龄增加,出现心血管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胡宏德说,新的起搏器植入路径,能改善相当一部分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成都商报记者于遵素实习生王雨丹摄影报道
编辑杨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