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心动过缓是西医的名词。在中医,公元前医家扁鹊等提出通过切脉来观察心脏搏动后,传统中医多会舍证从脉去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切诊在对心动过缓诊断当中,为四诊之首。因迟脉为本病必具之脉,更有甚者为损脉。《内经》中虽无“迟脉”病名,但已经有了相关记载,如“其脉迟者病”、“寒气入经而稽迟”等。西晋王叔和《脉经》中最早提出了“迟脉”这一称谓,“迟脉,呼吸三至,来去极迟”。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述“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涩脉,细而迟往来难而散,或一止复来”,“屋漏脉如乳残漏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等类似现代所称心动过缓。古代医家大多认为迟脉是由脏腑虚损、阳虚阴盛、气虚血寒所致,治疗大多以温药。现中医界以“胸痹”“虚损”“厥脱”“心悸怔忡”等病证门类中去寻求辨证依据与临床治疗思路。《内经》“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证治汇补?惊悸怔忡》云: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如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珍家枢要》云: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濒湖脉学》曰:“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难经》云:“一息二至之曰损”,《医宗金鉴》论及脉象时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迟,阴脉也”。又“迟司藏病”“阳不胜阴气血寒”。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迟为血滞,亦主精伤”;《金匮要略》论其脉象曰“寸口脉迟而涩,迟为寒,则手足厥冷”。李时珍指出“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它以六淫、七情、饮食、劳倦为诱因,日渐发展而成。

病理性心动过缓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寒凝、痰阻及气阴两虚,但心阳衰微,血脉不畅为基本病机,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初为心动过缓,或伴有其他心律失常,重则发生心脑肾供血不足。

本病属中医心悸、迟脉证范畴,多见迟脉,并见沉、细、结脉等,临床表现不仅有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心气虚弱证候,常同时伴有面白光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等心肾阳虚证候的特点,故大多学者认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临床上对本病症的中医辨证以心气(阳)不足,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欲脱、痰浊内阻、心脉瘀滞等证型最为常见。其他辨证类型包括:心阳不振、心血瘀阻、气阴两虚;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阻遏;心肾阳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气阳不足、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欲脱、痰浊内阻、心血(脉)瘀滞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说起辨证论治,对病理性心动过缓,根据症状可分以下证型:心气不足证,其治疗原则以补气安神为主,可在天王补心丹基础上加减;气阴两虚证,治以补气养阴,可在炙甘草汤基础加减;气虚血瘀证,治以补气活血,可给补中益气汤合桃仁饮,或血府逐瘀汤加减;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可用清骨散加减;心脾两虚证,治以益气养血,可用归脾汤加减;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补脾肾,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在用药方面,可随证变化加减。

近十余年来,对“窦缓”的中医研究文献很多,根据辨证分型,最为常用的传统方剂有参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人参四逆汤、桂枝人参汤、生脉散、阳和汤、右归丸(方)、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也有自创的如温阳益气汤(麻黄、炮附子、麦冬、当归、党参、细辛、甘草)、益气通心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丹参、磁石、赤芍、炙甘草)、温阳升律汤(制附子、肉桂、鹿角胶、补骨脂、杜仲、山药、熟地、山茱萸、黄芪、党参、茯苓、陈皮、丹参、赤芍)、阳和汤(为主组方,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甘草、炮姜、白芥子、麻黄、川芎随证加减)等。临床上亦有两方或多方联合使用。大多选用温阳益气药物为主,然为防止其过于温燥,常伍以生脉散或只入麦冬或玄参、生地等甘寒之品。注射液包括: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回生饮注射液(含参三七、黄芪、当归、麦门冬等)。

中成药物包括安心宁神口服液、病窦灵(主要由红参、黄芪、制附片、丹参等组成)、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升率合剂(附子、红参、麻黄、当归、麦门冬、细辛、丹参、郁金、炙甘草、泽泻)、血脉舒通口服液(由黄芪、赤芍、防风、石菖蒲、牛膝、葛根、桃仁、地龙组成)、心宝。在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从传统中医温阳药附子中发现去甲乌头碱,用于治疗心动过缓,为病理性心动过缓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如需健康咨询,欢迎拨打我们的健康

-或咨询我们的专家,

相信专家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更多请识别下面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
白癜风用药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hl/80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