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要重视,心脏病患儿更注意。诱发心律失常很危险,电复律、电除颤——视为紧急施救措施,对症诊疗得及时!
几个月的宝宝哭闹不止是经常的事情,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先选择安抚,不必太过焦虑,可以看宝宝是否饿了、渴了,是否该换尿布或者穿衣过多而太热,或者肠胃不舒服,回忆下患儿排便、吃奶情况等等。
但有一种情况下,患儿哭闹不止、不易安抚一定要引起重视,那就是患儿有基础心脏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心肌病、心力衰竭,哭闹本身就是一种诱发因素,可能会诱发各种心律失常,有些心律失常甚至是致命的。
案例回放
日前,我院心内科收治了一名4个月大的男宝宝,虚胖,近20余天家长发现孩子吃奶不好,查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明显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诊断为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
心内科张英谦主任查看过患儿后,发现患儿有多种异常体征和用心肌病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如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手腕处有挛缩环。多次血检发现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低,完善相关检查、检索文献后,高度怀疑患儿病因为Barth综合征。此病较为罕见,常并发扩张性心肌病及中性粒细胞减低、运动发育落后、肌无力,与此患儿高度相符。此病还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极高。线索理清后,张主任就患儿潜在的风险进行多次病例讨论并反复向家长交代,并准备好随时进行抢救的药品及措施,制定了针对此患儿的应急预案。一次例行早交班后,患儿因哭闹不止诱发室颤,张主任立即组织科室人员进行紧急抢救,连续性胸外心脏按压,并于1分钟内迅速完成气管插管,先后静推利多卡因、硫酸镁,患儿心律不能转复并逐渐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四肢末梢发凉。考虑到患儿存在循环障碍,马上进行了床旁电除颤,整个抢救过程紧张而有序,最终在全科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患儿心律终于转成窦性心律、意识恢复。
科普时间
抢救中用到的电除颤,还有医生经常提到的电复律,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使用电复律?什么情况下使用电除颤呢?
什么是电复律和电除颤?
电复律、电除颤就是通过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使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转为正常窦性心律的方法,换言之,就是心脏不好用了,不正常干活了,或者不干活了,通过电击的方式让心脏进行重启,重新领导心脏正常跳动。
同为电击治疗,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电复律也叫同步电复律,是以病人自身的心电信号作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释放高能放电以终止某些异位心律失常,也就是说,选择电复律是有条件的,病人心电图上必须能清晰识别代表心脏除极的QRS波,适用的异常快速心律失常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房颤、室速。
电除颤也叫非同步电除颤,是以非同步的方式瞬间释放高能放电以终止异常心律而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适用范围是心室颤动或扑动,或者无脉性室速,也就是说,病人往往这个时候已经无脉了,心室不能够进行有效收缩射血,所以选择非同步,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
无论是电复律还是电除颤,都是紧急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救命的措施。病人此时已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是症状比较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所谓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指的是意识、血压、心率等情况都不好了,可能要或已经出现了休克、心衰、晕厥等严重症状。
需要明确的是,电复律或电除颤虽可以救命,可以短暂使心律转复,但都不是根治的办法,病人最终可能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或及早进行射频消融或植入心内除颤装置。所以有症状还是要尽早找到专业的心内科医师帮助制定后续详细的诊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