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作为学习心脏的基础内容,不论是冠脉,还是电生理,是学习心脏的必修内容。以下为本人学习《明明白白心电图》的读书笔记。为了自己反复查看时查漏补缺,所以写的较为繁琐,阅读时可选择性阅读。

《明明白白心电图》第四版,主编:柳俊,王莺

引子:ECG牢记“宽、窄、快、慢”四字法则。

心电活动与解剖相结合。

第二章:P波、Ta波、QRS波和T波的产生

1.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a.心电图的标准12导联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12导联心电图体系是肢体导联I~aVF和胸壁导联V1~V6。特殊情况下加做V3R~V6R、V7~V9以弥补体表12导联的不足。

b.肢体导联:即标准导联+3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左臂LA(红),右臂RA(黄),左腿LL(绿),右腿RL(黑)电极为“无关电极”,主要是抗干扰作用,有助于锚定。

标准导联:I、II、III导联。

I导联:LA是正极,RA是负极。

II导联:LL是正极,RA是负极。

III导联:LL是正极,LA是负极。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导联。

aVR导联:RA正极,与LA、LL相连的中心电端为负极(0)。

aVL导联:LA正极,与RA、LL相连的中心电端为负极(0)。

aVF导联:LL正极,与RA、LA相连的中心电端为负极(0)。

Bailey六轴系统:

将6个导联角度不变,平移到0点处,形成6条匀称的交叉参考线。

12根导联线均匀分布在1个额面上。(所谓“均匀”是假设I、II、III导联呈等腰三角形为前提!!)

c.胸壁导联:

V1(红):胸骨右侧第4肋间。

V2(黄):胸骨左侧第4肋间。

V3(绿):V2与V4连线中点。

V4(棕):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黑):左腋前线与V4处于同一水平上。

V6(紫):左腋中线与V4处于同一水平上。

肢体导联是借用人体额面反映心电情况。

胸壁导联是借用人体横面反映心电情况。

额面和横面是身体直立,双眼前视,双手下垂的标准解剖姿势下而言的。

(左右为X线,上下为Y线,前后为Z线,XY为额面,XZ为横面,YZ为矢状面)

2.心电向量和心电向量环的概念

向量其实就是合力,多个不同方向的力,最终合成同一个“总力”。

QRS环:

a.将心室除极过程产生的连续不断的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尖端连接起来,便得到一个立体三维结构的心室除极向量环,又称QRS环,如图

b.因为心室除极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心室肌先后除极,所以连接瞬间综合心电向量的尖端也是有先后之分的,也即所绘成的QRS环有方向性,在环上也以箭头表示。

c.因除极过程中左室占优势,可抵消右室除极向量,故QRS环虽是整个心室(左右心室和室间隔)除极产生向量的反映,主要反映的是室间隔及左室的电位变化。

d.QRS环呈三维立体结构。发挥一下空间想象力,想象一下三维立体结构是怎样的?对,也就是有上下、左右、前后多方向的概念。

3.心电波P波、Ta波、QRS波、T波的产生

冠状面与横面构成“长宽高”的三维模型。

将一个立体三维心电向量环分别投影到额面和横面,所形成的二维环的形态和大小并非完全一致。(上图中三个面上的投影图像)

向量环并非同时形成的图像,加上时间即为心电图。

每个导联上的波的形态可理解为此波在此导联向量下的投影。

第三章:正常心电图

1.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

(1)成人频率为60~次/min,基本整齐。

(2)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波在I、II、III、aVF、V5导联上直立;在aVR导联上倒置。

(3)正常P-R间期0.12~0.20s。

(4)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s。

2.正常心电图及主要波段的含义

2.1P波:心房除极时产生的心电波。

a.通常P波前半部代表RA除极,中部代表左右心房共同除极,后半部代表LA除极。正常P波的宽度≤0.11s,代表心房除极时间。

b.P波高度与心房肌的多少(厚薄)有关,正常情况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15mV。

2.2P-R间期: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间距,电激动经由房室交界区时传导延缓产生的。(反应房室传导时间)

2.3QRS波:心室除极时产生的心电波。

a.QRS波群代表整个心室除极所花的时间。正常QRS波≤0.12s,通常在0.06-0.08s。

b.QRS波高度与心室肌的多少(厚薄)有关,因此QRS波群的高度有时可以反映有无心室肥大。

各导联上QRS波群的高度有一定正常参考值,在此作者特别提醒:正常V1导联呈rS型,且r波幅度不应超过1.0mV;请切记,因有很多鉴别诊断意义!

2.4ST段:QRS波群终末点(称J点)至T波起点间距。ST段有无抬高或压低,多以J点后80ms处为测量点。任何导联ST段均不能压低超过0.05mV;V1~V3导联ST段抬高≤0.3mV,余导联ST段抬高均不能超过0.1mV。ST段的升高或压低在诊断有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中有重要意义。

2.5T波:代表心室复极。观察T波的方向、形态和高度的改变与观察ST段的变化有类似意义。故临床上常有“ST-T改变”之说。

(心室复极比较特殊,为先除极处后复极,所以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同。)

2.6U波:T波之后出现,有代表左室前乳头肌复极之说。因影响因素多,意义不十分明确。倒置的U波被认为是冠脉左主干或前降支梗阻的可靠佐证。

2.7Q-T间期:QRS波起点至T波终结点间距,不能把U波计算在内。Q-T间期在诊断某些心律失常、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判断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室除极和复极时间总和)

2.8P-J间期:P波起点至QRS波群终末点(J点)间距。在鉴别间歇性预激综合征与舒张晚期(晚发性、不那么提早的)室性早搏及间歇性束支阻滞时有其特殊价值。

Ps:在测定所有间距的数值时,以多导联同步记录测值最为准确。如测量P-R间期,结合同步12导联心电图,在任一导联上找到P波、QRS波群最早开始点进行测量,比单导联上测值要准确得多。

第2-3章的内容,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可查阅原文。

这两章主要介绍心电图的原理和正常心电图的参数及意义。

作者提及,如果觉得难懂,可以跳过第二章。

有需要《明明白白心电图》电子版的朋友,可以在页尾留言留下邮箱,晚上会抽空发至你的邮箱。

本文内容仅作为个人读书笔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zl/10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