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喜烈教授精彩心电系列之十五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卢喜烈
医院
内容转载自医学网
定义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ventriculophasicsinusarrhythmia)是指由QRS波群引起的窦性P—P间期的变化。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窦性心律不齐,在部分伴有室性早搏或交界性早搏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发生。
产生机制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发生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有以下3种解释:
(1)心室的机械性收缩使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得到了改善,窦房结自律性因之提高,表现为QRS波群的出现引起P—P间期突然变短,无QRS的P—P间期变长。
(2)心室的机械性收缩对心房有牵拉作用,对窦房结也是一种机械性刺激,使其起搏细胞4相自动除极化上升速度突然加快,使夹有QRS波群的P—P间期变短。
(3)心室收缩引起主动脉压力增高,反射性地引起窦性心律减慢,表现为夹有QRS波群的P—P间期变化,而无QRS波群的P—P间期变短。
(4)室性早搏使窦房结动脉压力下降,反射性引起窦性频率加快,使包含有室性QRS的P—P间期变短。
心电图特征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有以下两种类型
1、I型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无QRS波群的P—P间期比夹有QRS波群的P—P间期长20ms以上(图1)。
2、II型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夹有QRS波群的P—P间期比无QRS波群的P—P间期长20ms以上。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I型比II型多见,在下列心律失常中发生:
(1)窦性心律伴二度、高度、几乎完全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控制心室的节律可以是窦性、交界性或室性。
(2)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不出现室房传导而又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3)交界性或室性并行心律。
(4)心室起搏心律。
图1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女性,7岁,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P波顺序发生,无QRS波群的P-P间期比夹有QRS波群的P-P间期长0.11s,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R-R间期不规则,P与R间期无固定关系,心室率35bpm,三度房室阻滞,交界性心动过缓伴不齐。
心电图诊断
细致测量多个P—P间期的变化,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动态心电图监测是捕捉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最好的技术。这里规定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标准是P—P间期差别不是ms以上,而是在20ms以上即可诊断:
(1)无QRS波群的P—P间期比有QRS波群的P—P间期长20ms以上者,诊断I型(常见型)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2)有QRS波群的P—P间期比无QRS波群的P—P间期长20ms以上者,为II型(少见型)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鉴别诊断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与未下传的房性早搏的鉴别要点:前者P波提早的程度不明显,未下传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完全相同;后者未下传的Pˊ波是明显提早的,多位于ST段或T波升支附近,Pˊ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联律间期明显缩短,代偿间歇明显大于一个基本窦律周期。
临床意义
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本身无特殊临床意义,其意义取决于原发疾病及原发性心律失常。
卢喜烈教授介绍卢喜烈教授,从事心电图相关工作45年。医院主任技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电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动态心电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组副组长等职,是《实用心电学杂志》主编以及多种其他杂志的编审编委。目前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心电学新进展项目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心电技术培训项目负责人。
曾主编心电学专业著作46部,全军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心电学新进展教材11卷,发表科研论文余篇。
他率先提出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的概念,阐明了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的理论;领导的课题组率先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采样率的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器并应用于临床,于年被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授予“心电学终身成就奖”。
卢喜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电专家。
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加ecg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赞赏
长按卡泊三醇软膏价格是多少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最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yy/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