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病因

  主要是柯萨奇A16病毒(Coxsackievirus),有时为柯萨奇A5、A10、A9、B5、B2及埃可(ECHO)等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染,亦可通过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在水疱液、咽部分泌物或粪便中皆可分离出此种病毒。

症状

手足口病的症状

  ①前驱症状: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重者可以出现高热,体温38℃~40℃。   ②手足损害:主要表现在手、足、指(趾)背或侧缘,尤其是指(趾)甲的周围及足跟的侧缘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疱,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薄,内容澄清,呈乳白色。水疱偶发于掌跖及指的掌侧,其长轴与皮纹的走向一致,面部可有自发性疼痛或触痛。   ③口腔损害:硬腭、颊黏膜、舌、唇及齿龈等处发生粟粒大小水疱,疼痛,迅速破溃呈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绕以红晕。   ④心脑损害: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⑤周围血象淋巴细胞增多。血清学试验柯萨奇病毒抗体滴度升高。   ⑥病程约为1周,很少复发。

检查

手足口病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末梢血白细胞   一般病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3、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4、其他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T改变。   5、磁共振   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6、脑电图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诊断

手足口病的诊断

  1.发病率较高,有流行性,流行季节以夏季为高峰。   2.好发于学龄前儿童。   3.有发热、流涕、厌食、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   4.皮疹与口腔黏膜疱疹同时出现。疱疹对称性发生于手掌、手指及足趾屈侧的皮肤,呈米粒大小半球形水疱。口腔黏膜为粟粒及米粒大小疱疹,周绕红晕,约2d后疱破成为溃疡,灼痛明显。7~10d愈合。   鉴别诊断:   1.复发性口疮   2.疱疹性龈口炎   3.疱疹性咽峡炎本病病损多发生在口腔后部,咽腭部区域,疱破成溃疡,但皮肤不发生水疱。   4.水痘全身性皮疹,水痘呈脐窝状,传染性强。

治疗

手足口病的治疗

  1.局部治疗   口腔用0.1%依沙吖啶或银花、甘草煎水含漱。病损处涂冰硼散、1%金霉素甘油等。   2.全身治疗   全身症状明显者给予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抗病毒可选用病毒灵0.1g,口服,每日3次。   3.中药治疗   药夏枯草、板蓝根或大青叶、连翘、贯众、金银花、甘草煎服,重症可使用干扰素。口腔溃疡用金霉素软膏或2%利多卡因或2%龙胆紫溶液外用。

保健

手足口病的保健

  一、护理   1、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2、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3、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二、饮食   让患儿多饮水,可用淡竹叶、银花、茵陈、灯芯花煎水饮用。宜食流质或半流质,如冬瓜扁豆薏米粥、淡奶、豆浆、赤小豆粥、草龟土茯苓汤等。多食富含维生素C、B族的食物,如西瓜、橙、糙米粥等。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如虾、蟹、芒果等。

预防

手足口病的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并发症

  手足口病EV71病毒可以侵害神经系统,造成一系列的重症表现。出现神经性病毒反应。若患者体质较弱,可能导致呼吸循环系统衰竭。可能会发展得很快。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没什么反应,过两个小时以后很快识别,口吐粉红色唾液,说明已经水肿了。对儿童危害很大,容易造成呼吸循环系统衰竭。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其他常见的并发症还有:脑炎或脑膜炎、肺炎、肺水肿、驰张性麻痹、脊髓灰质炎样肢体瘫痪、过敏性紫癜等,多发生于发病后2-5天。但以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最为常见。

水痘

1.水痘的临床经过潜伏期约为12~21天,平均14天。发病较急,前驱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起病后数小时,或在1~2天内,即出现皮疹。整个病程短则一周,长则数周。

2.水痘皮疹的特点水痘皮疹数量较多,数百至数千个不等。一般首先出现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其分布呈向心性,以发际、胸背较多,四肢面部较少,手掌足底偶见。鼻、咽、口腔、外阴等部位的黏膜亦可发疹。皮疹出现时仍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但往往较出疹前减轻。发热一般随着出疹的停止逐渐下降至正常。皮疹有痒感,有时因剧痒使患者烦躁不安。黏膜处皮疹易破溃成溃疡,常伴有疼痛。皮疹数量多者全身症状较重。水痘发疹经历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四个阶段。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后变为疱疹。典型疱疹呈卵圆形,壁薄易破,周围绕以红晕,疱疹之间有正常皮肤。疱液初透明后渐转混浊,甚至于呈脓疱样外观;也可因患者搔抓致继发化脓性感染而形成典型的脓疱,并因此导致全身症状加重。若未发生化脓性感染,自疱疹形成后1~2天,就开始从疱疹中心部位枯干结痂;再经数天,痂壳即行脱落,约2周脱尽。由于疱疹损害表浅,故愈后大都不留瘢痕,即使局部遗有暂时性色素沉着,也能逐步消退。水痘皮疹分批发生,在前一批皮疹损害逐步演变愈合的过程中,新的一批疱疹又次第出现,导致红斑、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阶段损害可在同一时间内并存于同一患者。尤其是在发疹第2~3天,同一部位常常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此为水痘皮疹的另一重要特征。随着患者体内免疫力的逐渐增强,皮疹逐渐减少。最后一批出现的皮疹、可在斑丘疹期即停止发展,并就此消退,患者痊愈。

3.水痘的临床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可将水痘划分为如下类型:

(1)普通型:占水痘患者的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而言,水痘患者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微。病程经历约1周,即可自愈。成人及婴儿患者出疹往往较多,病情也较重,病程可迁延数周。

(2)进行性播散型水痘: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抵抗力削弱者,例如,罹患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或长期应用各种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此类患者受染后易于发展为进行性播散型水痘,病情严重;表现为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长,有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全身皮疹多而密集,且新的皮疹不断出现。疱疹较大,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疱,或呈出血性疱疹不易结痂,甚至皮疹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大片坏死。在正常皮肤上有时亦可见到瘀点和瘀斑。进行性播散型水痘患者的病死率约7%。

(3)原发性水痘肺炎(primaryvaricellapneumonia):罹患者多系成人,原发性水痘肺炎出现于第1病日至第6病日,但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无明显症状;重症可有高热、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及发绀。胸部体征不明显,或有少量干、湿啰音及哮鸣;X线胸片可见双肺弥漫性结节状阴影,肺门及肺底处较显著。水痘肺炎的病理过程大体上与皮疹同步,常随皮疹消退而好转;但少数重症水痘肺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X线阴影仍可持续存在2~3个月方能消散。

(4)水痘脑炎(varicellaencephalopathy):较少见,罹患者在出疹后3~8天发生脑炎的临床表现,亦有少数见于出疹前2周至出疹后3周。一般为5~7岁幼儿,男多于女。临床特征和脑脊液检查特点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起病缓急不一,早期可无发热及脑膜刺激征,常见头痛、呕吐及感觉异常,或伴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眩晕及语言障碍等小脑症状;严重者可有惊厥、瘫痪、昏睡或昏迷。病后可有精神异常,智力迟钝及癫痫发作等后遗症。水痘脑炎病程为1~3周,病死率5%~25%。凡以昏迷、惊厥起病者预后严重。

(5)其他:重症水痘感染患者可导致肝组织灶性坏死,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内有典型的核内包涵体,临床表现为水痘肝炎,患者出现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可伴有黄疸。水痘并发肾炎、间质性心肌炎等亦有报告,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致患者猝然死亡。此外,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可能引起胎儿畸形;妊娠后期感染水痘,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水痘综合征。

饮食保健预防护理

1.隔离水痘患者VZV感染发病后临床表现为水痘或带状疱疹,但两者的主要传染源均是水痘患者,隔离水痘患者是预防VZV感染的关键。水痘患者对儿童传染性很大,对水痘患者的传染源管理应包括呼吸道隔离和接触隔离。患者的隔离期应自出疹开始到出疹后6天,或隔离至全部水痘疱疹干燥结痂为止。无并发症者可在家隔离,此前不得入托或入学;亦不应出门与其他儿童玩耍接触,并防止其与易感孕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用品应消毒。易感者接触后应检疫3周(可自接触后第11天起观察)。

2.切断VZV感染的传播途径应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或紫外线照射室内进行空气消毒。接触患者后彻底洗手,是预防VZV在医院内感染流行的简便有效措施。

3.易感者的免疫保护措施对于未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孕妇、儿童与免疫功能低下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免疫保护措施,避免发生胎儿畸形或重症水痘感染。

(1)被动免疫:在接触后72h内用高效价VZV免疫球蛋白5ml肌内注射,对水痘有预防效果。由于血制品固有的安全性问题,故VZV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范围仅限于暴露于水痘患者的以下情况:细胞免疫缺陷者、免疫抑制剂长期治疗者、患有严重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者。其理由是,这类患者一旦感染VZV后可能表现为重症水痘,其病情的严重性将超过输用血制品可能带来的某些风险问题。

(2)自动免疫:近年来在试用VZV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水痘高危易感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据称保护力可持续10年以上。

编辑本段病理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与单纯疱疹病毒同属疱疹病毒(herpesvirus)亚科。病毒在宿主体内长期潜伏,发病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黏膜的疱疹性损害,易于复发为其共同特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直径大约~nm的球形病毒颗粒,外有双层类脂蛋白包膜。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人类是唯一的自然宿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对体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的疱疹痂壳内很快就失去活性;但在疱疹液中,可贮于-65℃长期存活。病毒可用人胚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但不能在鸡胚等一般动物组织中生长。

疾病诊断

重症水痘要与播散性单纯疱疹、播散性带状疱疹相鉴别,鉴别困难时要依靠实验室诊断,如病毒分离培养、Tzanck涂片、PCR法等确定VZV的存在。轻型水痘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丘疹性荨麻疹散在分布的坚实的水肿性丘疹、剧痒、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疹,易于复发。

2.脓疱疮好发于颜面及四肢暴露部位,脓疱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皮疹无分批出现的特点,不累及黏膜。

为了孩子的健康,请您务必认真阅读!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白癜风的治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yy/7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