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ECG)实际上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临床医生可以从心电图观察到相应的变化以判别患者的状态。关于心电图,哪些是你必须了解的?
编辑:CoCo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据记载,年,法国科学家Mattencci首先发现了心脏的电活动;年,Muirhead记录到心脏波动的电信号;年,荷兰生理学家W.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由此开创了体表心电图记录的历史。
1.何谓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点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2.心电图产生原理
在运用心电图判别疾病状态时,首先要了解到心电图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1)极化状态
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同等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此时,膜外电位高于膜内,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不产生电位变化。极化状态时,由于没有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
(2)除极过程
但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大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状态发生逆转,这个过程称为除极。此时,除极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来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
(3)复极过程
细胞除极完成后,细胞膜又开始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称为复极。同样,复极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来称为复极波。
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复极波较除极波低。心房的复极波低、且埋于心室的除极波中,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心室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整个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再次恢复极化状态,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等电位线。(以上电活动周期、心电图波形详见图1、图2)
图1.心脏电活动周期
图2.心电图波形意义
二、心电图各波及波段
心电图的各波段
1、P波: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P波。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
2、PR间期:激动沿前中后结间束传导到房室结。由于房室结传导速度缓慢,形成了心电图上的PR段,也称PR间期。
3、QRS波群: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枝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
4、J点: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5、ST段: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
6、T波: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
7、U波:某些导联上T波之后可见U波,目前认为与心室的复极有关。
8、QT间期:QT间期代表了心室从除极到复极的时间。(心电图波段的意义详见表1)
表1心电图波段的意义
三、心电图导联
基于心脏的立体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心脏电极的安放部位详见表2)。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1~V6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表2心脏电极的安放部位
四、解剖生理学基础、电生理基础
心电图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电生理基础详见图3、图4。
图3.心电图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图4.心电图的电生理基础
五、从心肌缺血到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
心肌缺血是如何演变到到心肌梗死的?详见图5。
图5.从心肌缺血到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
六、非再灌注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非再灌注心梗的心电图演变是怎样的?详见图6。
图6.非再灌注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图片来源:医学美图
(本文由医学界心血管频道综合整理,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注来源)
为了给心血管医生带来更多帮助,现征集心血管方面相关原创文章,包括临床经验、经典病例、专业知识等,也可包括您的行医故事、从医感悟等等,来稿请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邮箱shiting
yxj.org.cn,并注明您的姓名、职称、工作单位以及联系方式等,小编北京治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哪里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