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伴不同类型窦房结功能不良的疗效
张其银张宇桢刘明邹操陈弹惠杰*
摘要
目的
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伴不同类型窦房结功能不良(SND)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医院行RFCA的PAF患者例。所有患者依据术前动态心电图(Holter)结果分为:PAF伴快-慢综合征(TBS)不伴慢-快综合征(BTS)为1组;PAF伴BTS不伴TBS为2组;PAF伴TBS伴BTS为3组;PAF不伴TBS不伴BTS为4组。所有患者RFCA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各组的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率、起搏器植入率,并于术后3个月时复查Holter,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Holter结果中的最长RR间期(MRRI)值和24h内RR间期2s的次数等。
结果
房颤复发率:2组高于1组、3组和4组(61.5%vs.34.8%,P0.05;61.5%vs.33.3%,P0.05;61.5%vs.23.9%,P0.05);起搏器植入率:2组高于1组、3组和4组(46.2%vs8.7%,P0.05;46.2%vs.16.7%,P0.05;46.2%vs.0,P0.05);1组、3组、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环肺静脉隔离(CPVI),2组房颤复发率高于1组、3组和4组(80.0%vs.40.0%,P0.05;80.0%vs.33.3%,P0.05;80.0%vs.26.1%,P0.05);CPVI+附加消融,2组房颤复发率仍高于1组、3组和4组(50.0%vs.22.2%,P0.05;50.0%vs.33.3%,P0.05;50.0%vs.11.1%,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2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风险明显增高(RR=3.,95%CI1.~8.,P=0.),起搏器植入的风险亦明显增高(RR=36.,95%CI6.~.,P=0.)。
结论
PAF伴TBS不伴BTS和PAF伴TBS伴BTS的患者可首选RFCA,而PAF伴BTS不伴TBS的患者选择植入起搏器加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为合适。
随着设备的进步和技术的成熟,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经成为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1]。部分房颤患者可因快-慢综合征(TBS)导致窦房结功能不良(SND)乃至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2]。但SSS也可以表现为慢-快综合征(BTS),主要表现为在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出现各种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3]。本文通过对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P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临床随访,观察RFCA治疗PAF伴不同类型SND的疗效,探讨PAF伴不同类型SND的机制和治疗策略。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年1月至年12月在医院因PAF住院首次行RFCA的患者例,其中男例,女89例,年龄24~75(61.1±10.0)岁。入选标准:依据心电图(ECG)或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确诊为PAF,并符合《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指南推荐意见[1]。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合并心肌梗死,严重肝肾功能不良,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及以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及左心房内存在血栓。所有患者依据RFCA术前3个月内的Holter结果分为4组:PAF伴TBS不伴BTS的患者入选1组(23例),PAF伴BTS不伴TBS的患者入选2组(13例),PAF伴TBS伴BTS的患者入选3组(12例),PAF不伴TBS不伴BTS的患者入选4组(例)。如果术前3个月内有多份Holter结果,则依据其中反映情况最为全面的一份Holter结果进行分组。本研究分组依据:将Holter记录到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终止后出现2s的长间歇,不合并窦性停搏(2s)、窦房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0次/min)的患者入选1组;将Holter未记录到房颤/房扑/房速终止后出现2s的长间歇,仅记录到窦性停搏(2s)、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0次/min)的患者入选2组;将Holter记录到房颤/房扑/房速发作终止后出现2s的长间歇,合并窦性停搏(2s)、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0次/min)的患者入选3组;将Holter未记录到房颤/房扑/房速发作终止后出现2s的长间歇、窦性停搏(2s)、窦房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0次/min)的患者入选4组。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完善ECG、经胸超声心动图、Holter、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左心房三维CT重建、生化全套、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输血全套、凝血功能等检查。术前3d停用华法林,改为低分子肝素钠40mg皮下注射1次/12h抗凝,术前12h停低分子肝素。术中穿刺右侧颈内静脉或左侧股静脉送入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穿刺右侧股静脉并穿刺房间隔,完成肺静脉造影后,在EnsiteNavX(美国圣犹达公司)/Carto3(美国强生公司)导航系统定位下,通过Lasso导管构建左心房模型,用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开始消融,冷盐水流速17ml/min,温度43℃,功率30W,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直至肺静脉内电位消失或双向阻滞。如房颤不终止则行上腔静脉标测及消融、左心房顶及左心房二尖瓣峡部消融等,如出现或诱发典型房扑则行三尖瓣峡部消融,如出现或诱发房速则行激动标测并消融触发灶或打断折返环。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前,将消融导管放置于上腔静脉-右心房前庭,以10V高压起搏,将引起膈肌刺激的点标定在三维模型上,消融时避免消融该区域。3.术后随访:
术后均予华法林抗凝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随访1年,观察房颤复发率、起搏器植入率,记录术后3个月Holter中的最长RR间期(MRRI)值和24h内RR间期2s的次数。第1、2、3组患者术后均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复发定义为:在RFCA治疗3个月后有被ECG或Holter记录到的房颤、房扑和持续时间超过30s的房速。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做正态分布检验,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χ2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来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如方差齐则采用方差分析,如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RFCA成功率和无起搏器植入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患者的基础资料:
各组患者中,除2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1组外,在性别、病程、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CHADS2-VASc评分、尿素(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表1
例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
2.射频导管消融术式:
例患者均行CPVI。50例患者在CPVI基础上附加消融:33例行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14例行三尖瓣峡部消融,7例行二尖瓣峡部消融,6例行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5例行界嵴消融,1例行右心耳消融,1例行左心耳消融,2例行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各组附加消融比较:1、2、3组均高于4组;2组高于1组(表2)。表2
例入选患者的附加消融情况[例(%)]
3.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与起搏器植入情况:
随访12个月,总房颤复发率为27.6%,其中1组为34.8%,2组为61.5%,3组为33.3%,4组为23.9%。总起搏器植入率为4.4%,其中1组为8.7%,2组为46.2%,3组为16.7%,4组为0。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1年的随访期间各组患者的无房颤复发和无起搏器植入的情况(图1、图2)。图1
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图2
患者无起搏器植入Kaplan-Meier生存曲线
4.术后3个月Holter结果与术前相比:
术前24hHolter中RR间期2s的频次对比:3组多于1组、2组,2组多于1组。术后3个月24hHolter中RR间期2s的频次对比:2组和3组多于1组和4组。术前24hHolter中的最长RR间期(术前MRRI)对比:1组、2组、3组均长于4组。术后3个月的24hHolter中的最长RR间期(术后3个月MRRI)对比:2组长于1组、3组和4组(表3)。表3
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结果比较(±s)
5.附加消融对于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
单纯CPVI,2组房颤复发率高于1、3、4组;CPVI+附加消融,2组房颤复发率仍高于1、3、4组;CPVI+附加消融与单纯CPVI相比,1、2、4组房颤复发率下降,3组持平(表4)。表4
附加线性消融对于术后心房颤动复发情况的影响[例(%)]
6.术后房颤复发和起搏器植入的预测因素分析:
RFCA术后房颤复发与未复发的患者比较,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TIA史、CHADS2-VASc评分、BUN、Cr、UA、TC、TG、LDL-C、HDL-C、Hs-CRP、LVEDD、LVEF、是否伴TBS不伴BTS、是否伴TBS伴BTS、术前RR间期2s和术前MRRI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病程、LAD、附加消融、是否伴BTS不伴TBS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5)。表5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未复发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伴BTS不伴TBS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3.,95%CI1.~8.,P=0.)。与此同时,病程和LAD亦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表6)。表6
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多因素COX分析
RFCA术后植入起搏器与未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比较,在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TIA史、CHADS2-VASc评分、BUN、Cr、UA、TC、TG、LDL-C、HDL-C、Hs-CRP、LAD、LVEDD、LVEF、是否伴TBS不伴BTS、附加消融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是否伴TBS伴BTS、是否伴BTS不伴TBS、术前RR间期2s、术前MRRI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7)。表7
消融术后植入与未植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伴BTS不伴TBS是术后植入起搏器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95%CI6.~.,P=0.)。术前MRRI亦是术后植入起搏器的独立危险因素。表8
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起搏器植入的多因素COX分析
讨论
SSS首先由Ferrer[3]在年提出,其中一种类型为BTS,为原发SND导致房性心律失常(主要为PAF)。年Kaplan等[4]提出TBS的概念,为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主要为PAF)继发SND。对于PAF伴TBS,诸多研究证实RFCA的有效性[5,6,7,8,9]。本研究中,1组和3组RFCA术后房颤复发率和起搏器植入率与4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AF伴TBS,无论是否合并BTS,均可首选RFCA。因为此类患者无论是否合并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都存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抑制窦房结功能(TBS),SND多为继发,或至少含有继发成分,RFCA去除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对窦房结的抑制后,窦房结功能自然可以改善。本研究中,1组和3组术后3个月MRRI均较术前明显缩短,接近4组,证实前述观点。但本研究亦发现,3组术后3个月RR间期2s的次数仍多于1组和4组,提示RFCA治疗PAF同时伴TBS和BTS的获益在于,通过治疗房性心律失常预防其终止时紧随的长RR间期,对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则效果有限,故该型患者RFCA术后应加强随访,以决定是否需要起搏。而2组RFCA术后房颤复发率和起搏器植入率显著大于其他组,术后3个月24hRR间期2s次数明显多于1组和4组,MRRI亦显著长于其余各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PAF伴BTS不伴TBS是预测术后房颤复发和起搏器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此型患者选择RFCA不适宜。在没有TBS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该类患者实为原发SND。众多研究证实CPVI基础上的附加消融有助于提升RFCA成功率[10,11,12,13]。本研究中,1、2、3组的附加消融率显著高于4组。提示PAF伴TBS和/或BTS可能存在多个触发灶或多种机制,单纯CPVI不足以纠正发病机制,需要更多附加消融来消除触发灶、打断折返环及改良心房基质。本研究中,CPVI+附加消融与单纯CPVI对比,各组房颤复发率均更低或至少持平,证实了附加消融的有效性。但本研究亦发现,CPVI+附加消融后,2组房颤复发率(50.0%)仍显著高于1组(22.2%)和3组(33.3%)。这是因为,PAF伴BTS但不伴TBS的患者大部分可能存在心房纤维化性心肌病,病变同时累及窦房结、心房肌、心房肌-大静脉连接处,从而同时导致PAF和原发SND[14,15]。对该类患者行大范围消融和复杂消融术式,短期内能降低房颤复发率,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新的触发灶或新的折返环,最终房性心律失常复发,SND亦会进一步加重。这进一步说明,该型患者应首选植入起搏器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而RFCA可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者[16,17]。本研究中,2组的平均年龄大于1组,提示年龄可能与成人出现原发SND或SSS有关,但是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却发现年龄并非RFCA术后房颤复发和起搏器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年龄不是影响RFCA成功率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的不足之处:①回顾性研究,临床上PAF伴SND的患者行RFCA比例不高,故1、2、3组病例偏少;②对PAF伴SND的机制分析来源于参考文献,未常规精密标测证实;③1、2、3组术后3个月内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4组部分患者术后短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结果或有影响,但1、2、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Holter记录次数和时间有限,或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的TBS、BTS情况及无症状性房颤发作。参考文献
略。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是哪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jg/7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