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疫情,让“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种救命神器进入大众的视野。
而在心脏重症的救治战场上,ECMO也一直创造着生命奇迹。
急性心肌梗死、暴发性心肌炎、心脏破裂……一项又一项的急危重症,都依靠ECMO这种神奇的“魔肺”给患者带去重生。
近日,华中阜外CCU连续利用ECMO救治11例心脏重症患者,近2个月的ECMO成功脱机率也达全国领先水平。
胡女士今年31岁。3个月前一场发烧让她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心脏问题。
6月上旬,受凉后的胡女士发起了高烧,在家自行口服药物后,疗效不佳,到当地诊所进行就诊。对症服药之后,胡女士觉得症状减轻了。没想到,第二天在家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在地。医院后,不停地出现室颤达数十次以上。给予气管插管,并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一天后,室颤的现象未再出现。
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1个月后,胡女士的心脏电流再次“变本加厉”的乱了套。
7月11日,再次受凉后的胡女士又发起了高烧,自行服药后症状减轻,晚上早早的就上床休息。没想到,睡眠中胡女士再次出现意识丧失,并伴有小便失禁。家属马上带医院。就诊途中,胡女士的丈夫持续给予患者心脏按压。
医院后急诊行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予以电除颤数次,并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胡女士反复室颤,是非常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为了挽救她的生命,一通电医院CCU。
带着ECMO,心脏重症军团立即出发。
2个半小时后,李建朝副主任来到胡女士床前。此时,当地医护人员已经为胡女士除颤多达次。
为胡女士植入ECMO后,立刻返回华中阜外CCU。转运途中,胡女士还反复出现7次室颤,ECMO的“神奇功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入院后在ECMO支持下,CCU医护人员精心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内环境,精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室颤不再发作。顺利撤掉ECMO。第4天,心律失常二病区主任医师付海霞教授为患者在局麻下行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手术顺利,很快胡女士就转入普通病房。
CCU主任张静教授说,像胡女士这样依靠“ECMO”成功治愈的患者近两个月内在CCU已经连续11例。这11名患者年龄从30岁到80岁,来自省内外多个县市,ECMO运行时间最短18个小时,最长达个小时,救治范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暴发性心肌炎、心脏破裂、肺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各种心脏急、危、重症。
可以说,ECMO是重症医学里最复杂的医疗技术,主要是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作用,它能够给病人创造时间赢得时间,让患者有机会去恢复。
可是,这个被誉为重症患者的“最后救命稻草”的生命救治神器也不总是散发救命“天使”的光芒。在ECMO的使用中,并发症非常常见,如出血或栓塞。并发症通常与基础疾病或与ECMO使用(血管穿刺、体外循环、持续抗凝等)有关。据了解,在心脏重症的救治上,这个“一半魔鬼一半天使”的神器在全国的平均成功脱机率不到50%。
ECMO医院、一个地区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在张静教授的带领下,医院CCU团队,年ECMO使用的成功脱机率达到83.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华中阜外CCU,对于ECMO使用的精细化的管理,张静教授提出了17条“军规”,内容涵盖应用心脏超声指导ECMO流量优化、精准的容量管理、靶向目标管理、分段式覆盖、“静”式包扎法等。
CCU团队始终将其倾心打造的“心脏重症5小时生命圈”作为“后疫情时代”的事业重心。东至商丘,西至洛阳,南至信阳,北达安阳,河南省内任何区域出现心血管急危重症病人,都可以在5个小时内实现转院转诊。除此之外,救治网络也在不断向外延伸。重症军团用实力为山西、山东、湖北、河北、安徽、湖南、四川等省份的患者解决“心”问题。“心脏重症5小时生命圈”是个心脏重症临床救治的理想概念。我们从理性层面上根据最快接触患者的时间来划区定位,只是为了能够使心脏重症患者以最快捷的路径得到最有效的治疗。也就是说,我们在珍惜时间和珍重生命的基础上给临床救治制定优化策略,从而使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更加科学有效给予分配。
在CCU的学科发展理念中,心脏重症医学科的发展要顾全大局,甘做“顶梁柱”,致力于成为心脏病前沿学术的倡导者、科学救治理念的践行者、最新治疗方案的引领者和心脏重症学科发展的探索者,以期将学科的发展始终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保持“并轨”,从而以最好的“奔跑”姿态和最专业的学术态度为心脏重症患者保驾护航。
医院体外循环科除了高质量配合完成每天的心外科手术的同时,还成立小组,24小时值班、随时待命,配合急诊和监护室完成急危重症病人转运、ECMO置管、管道预充、机器启动和维护等紧急救治工作。
目前,医院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越来越成熟,对标国际,不停地创造生命奇迹,为更多疑难危重患者带去生存希望。
编辑:于昆鹏石乾
摄影:于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