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往往涉及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多个学科,亟待系统化、规范化地管理。在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GW-ICC)期间,医院刘文玲教授和中医院吴瑛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间,畅谈了晕厥的诊治。
医院刘文玲教授
中医院吴瑛教授
访谈要点吴瑛教授:
尊敬的各位同道、嘉宾,大家中午好!今天非常有幸能邀请到晕厥方面的权威专家医院刘文玲教授畅谈晕厥诊治的经验。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晕厥单元的建设,很多同道对晕厥的话题也非常感兴趣。今天咱们先从指南谈起。今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相比《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更新版)》,年的共识有哪些更新?
刘文玲教授:
今年二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我说错了,《中国循环杂志》1月份发表了中国晕厥中心建设专家建议)上发表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与版相比,新版共识进行了以下更新:
首先,诊断流程不同。新版共识对诊断流程进行了简化,以短暂意识丧失开始,患者满足短暂意识丧失诊断后,才进入晕厥鉴别诊断流程。
其次,晕厥分类延用了ESC的分类方法,即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与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以及心源性晕厥三大类。其中,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包含了体位性心动过速。近年来,体位性心动过速受到广泛重视,年美国曾专门为反射性晕厥、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及体位性心动过速发表过一部专家共识。
第三,在危险因素评估方面,新版共识纳入了《ACC/AHA/HRS晕厥评估和管理指南》中的远期风险和近期风险评估,并在其中加入了包括脑血管病、CHADS2评分、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以往不太被重视的危险因素,如表1。
表1晕厥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危险因素
第四,尽管晕厥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筛查其病因方面往往花费很高,是所有疾病评估中最高的。最初,患者或就诊于神经内科,进行脑电图、脑血流图、头颅CT,甚至磁共振等检查;随后可能到心内科就诊,再进行心电图、Holter、甚至冠脉CT等一系列检查,还可能进行血液检查,费用较高。因此,在进一步评估时,强调根据初步评估结果有的放矢,考虑为哪种类型的晕厥便进行哪方面的检查,以免增加患者负担。
第五,在检查方面,倾斜试验是神经介导性晕厥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而颈动脉窦按摩在国内很少用于晕厥诊断。新版共识推荐>40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首选颈动脉窦按摩。另外,既往未将肌钙蛋白、BNP等血液检查指标纳入晕厥评估,新版共识也将其纳入。再者,新版共识及目前的国际指南都将腺苷敏感性晕厥纳入不典型神经介导性晕厥范畴。在诊断时,腺苷试验非常重要,我国没有腺苷,目前是用ATP替代。因此,推荐无器质性心脏病、倾斜试验阴性的老年女性患者进行腺苷试验,阳性时考虑腺苷敏感性晕厥。
第六,在治疗方面,我国很少使用皮下植入式Holter,非植入式的体外长程心电监测设备的出现对此进行了补救。对于反射性晕厥,既要考虑心脏抑制型,又要重视患者有无血管抑制(低血压易感性)。若存在则既要处理心动过缓,又要处理低血压易感性。对于晕厥,诊断是主要问题,诊断明确了,治疗就相对简单。
吴瑛教授:
晕厥诊疗涉及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多个学科,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晕厥单元的建设,特别想听您介绍相关内容。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刘文玲教授:
晕厥中心(Syncopeunit),也可以翻译成晕厥单元,是针对短暂意识丧失患者诊治的专门机构。从去年开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学会晕厥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了晕厥单元(晕厥中心)建设的项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也参与到晕厥中心建设专家共识建议的编写工作中。
由于目前我国晕厥患者的管理,尤其是基层患者的管理仍不规范,患者不知道该去神经内科、心内科,还是内分泌科就诊。针对这一状况,我们进行了晕厥单元的建设,希望可以对患者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目前,已有医院成立了晕厥单元,患者只需要到晕厥门诊就诊,至于晕厥的病因则由医生思考;心脏原因就请心脏科医生处理,神经科原因就请神经科医生处理。病因复杂或不明原因时,可能会涉及多个科室,需进行会诊。因此,晕厥单元要有一个专家的团队,涉及到神经内科、心脏科、电生理、心理科、老年科、内分泌等科室。病情复杂时,晕厥中心的医生要负责协调专家进行会诊,以避免患者到各科就诊,通过专家团队会诊确定病因。因此,晕厥单元的建设可以提高诊断率,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同时可减少医疗费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另外,从年ESC指南开始,包括年ESC指南以及我国的新版晕厥共识均提到了应由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晕厥患者。
吴瑛教授:
具备哪些条件的医疗中心、医疗单位可以申请加入晕厥单元建设,参与晕厥诊治的系统培训?
刘文玲教授:
晕厥单医院开始,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这次长城会的主席团文件资料内有相关通知。另外,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举办一次培训班,在举办培训班的时候也会发相关通知。欢迎大家积极参加到晕厥单元的建设中来。
吴瑛教授:
晕厥病因还不明朗时,如何在蛛丝马迹中筛查出高危晕厥患者?
刘文玲教授:
高危晕厥患者主要是指心源性晕厥患者,还有一些患者虽未明确其是否为心源性晕厥但已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持续性低血压、持续性心动过速、严重摔伤的例如导致颅内出血患者,也属于高危患者。目前来讲,可通过有无心源性晕厥的临床表现来界定,如运动过程中发生晕厥,没有明显的长时间站立、体位变化,提示神经介导性晕厥或体位性低血压的晕厥患者。另外,可通过心电图来界定。年国际第一部晕厥急诊处理临床共识指出,新发束支阻滞、双束支阻滞、新发非窦性心律(即异位心律),以及急性心肌缺血的改变(心电图ST段抬高/压低)均提示心源性晕厥。另外,出现提示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可导致心律失常性晕厥的疾病,包括QT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时,同样可考虑心源性晕厥。
吴瑛教授:
我个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在不同医疗机构接诊的晕厥患者,导致晕厥的疾病谱相差很大,医院、医院反射性晕厥占比较高,医院特别是我们晕厥门诊,高危的心源性晕厥占比较高,医院转诊来的晕厥病因不明患者。初步统计,经过我们晕厥门诊、急诊分流,在我院心律失常中心住院患者中,晕厥病因的确诊率可达到88%以上。
刘文玲教授:
医院是国家级的心血管病诊治中心,医疗水平相对较高。在一般医疗机构,至少有1/3的晕厥患者病因诊断不明。
吴瑛教授:
确实有部分患者诊断不明确,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需要有效地“武器”来辅助诊断。皮下植入式长程循环记录仪便是一种,但由于我国医保没有覆盖,因此植入数量远低于美国。美国每年植入10万台,而国内从年到现在,四川、浙江、北京等几个主要地区才植入了千例,对此您怎么看?
刘文玲教授:
医保未覆盖是植入量低的关键因素,而且设备本身价格高。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研发了一些体外长程心电监测设备,如背心心电监测仪、单导联心电监测仪等。其可与手机APP相连,对晕厥患者,尤其是心律失常性晕厥或心肌缺血患者晕厥的诊断帮助较大。在ESC指南配套的临床实践指导意见中已有相关的指导意见,诊断心律失常不仅可以做植入式Holter,也可以扩大到体外监护设备。
吴瑛教授:
在您诊治的众多晕厥患者中,哪一例患者让您印象深刻,能给我们讲述一下吗?
刘文玲教授:
晕厥患者有年龄组的问题。儿童患者多半为神经介导性晕厥,一部分为遗传性心肌病和心律失常。前段时间,一例LQTS综合征的患者来就诊,在他4岁时就曾到我院就诊,一直服用普萘洛尔。今年他11岁了,再次发病。询问病情得知他一直用4岁时的剂量。有些药物的剂量需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随访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心源性晕厥患者。
吴瑛教授:
这例患者晕厥的病因已经明确,并且进行了适当的治疗。但家长缺乏相关知识,随访不够,所以存在一个药物调整的空档期。
刘文玲教授:
有些患者在外地,他们认为不发病就是治愈了。这例患者还是比较好的,他仍坚持吃药。最近医院李翠兰医院长QT综合征晕厥患者的随访,已有3例去世。他们认为自己病好了,于是停药。LQTS治疗效果很好,但停药后的死亡率非常高。在此,呼吁大家做好心律失常患者的随访工作,根据年龄来调整药物剂量。
吴瑛教授:
从另一个角度看,发生一次心源性晕厥是上帝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这是红色预警信号,下一次可能就是猝死,因此要做好科普工作,在病患及家属中都普及这些知识。
刘文玲教授:
晕厥的疾病谱较广,如果是神经介导性晕厥,就要跟家长或患者说明这是一种良性过程,让患者不必过于紧张,避免其诱发因素,并教会患者在出现晕厥前兆时进行一些升压动作,平时多喝水,无禁忌时多吃咸。然而,心源性晕厥患者就不同了,我们应该提高患者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这次是晕厥,下次可能就是猝死,从而引起其重视。
吴瑛教授:非常感谢刘教授讲解,也希望大家都能够陆续参与到晕厥单元的建设中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