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星标电影杂志MOVIE
《伦敦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在生活泥淖中挣扎,无法与周围世界达成和谐,也找不到未来的出路和寄托;《去他*的世界》把一对少年男女罪犯塑造成偶像,以黑色幽默反讽现实秩序,以反抗与破坏宣泄叛逆青春的活力;《性爱自修室》将未成年人性行为的所有禁忌彻底颠覆,高中生的肉欲享乐成了日常生活化的幽默;在这几年享誉世界的英国电视剧作品中,在人物、情节、叙事手法方面都能看到英国新浪潮的传承。发端于年代中期、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达到顶峰,这场文化运动奠定了现当代英国电影的走向,更在话剧、音乐、文学、绘画和时尚领域留下了深厚的印记。可以说,今天的英国电影电视业依然在沿着新浪潮开辟的方向前进。这场运动的起源,要从伦敦泰晤士河上的一条船屋讲起。泰晤士河上的船屋
年,26岁的约翰·奥斯本落魄潦倒。他只能住在泰晤河上的一条船屋里。船屋摇摇晃晃,水时常漏进来,奥斯本觉得自己随时可能在睡梦中沉没。饿了,就从河岸上采集松针,用河水煮着吃。
奥斯本是一名话剧演员和作家,刚刚花了17天写成了一部自传式作品《少妇怨》。他把剧本寄给全伦敦的经纪人后都被以最快的速度寄回来。
▲托尼·理查德森
“这么快就遭到拒绝并不让我吃惊,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有个警察掐着你的胳膊,警告你说尽快放弃。这反而让我心里松了口气。”
《少妇怨》塑造了一个为生计挣扎的男主人公,虽然接受了大学教育,但贫穷的生活使他粗鄙暴躁。他将怨气全部撒在金贵的妻子身上——一名上层中产阶级出身的淑女。温顺的妻子习惯逆来顺受,但一名强势闺蜜为她出头。最终在闺蜜的鼓励下,妻子离家出走。男主发现后,在痛苦中与闺蜜争吵,两人随后却发展出一段婚外情。
《少妇怨》真实还原出社会底层年轻人的生存挣扎和道德缺陷,尖锐地呈现英国壁垒森严的阶级划分,并毫无掩饰地把通奸、性欲和暴力等不适主题摆在人们眼前。
当时的英国戏剧界被中产阶级优雅的审美趣味统治,《少妇怨》简直像一只宫殿中的苍蝇。
而正在摇摇欲坠的船屋中挣扎的奥斯本,看到河面上有人摇着一艘小船向他驶来。来人自称是英国舞台公司的负责人,想要投资制作话剧版《少妇怨》。
但实际上,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前三部话剧都亏损了,接下来的一部如果不能成功,公司便面临破产。
公司创立者之一、导演托尼·理查德森看到《少妇怨》,认为主人公的贫穷、愤怒和粗俗恰恰代表了战后英国年轻人的真实状态,其中的社会和阶级批判更是喊出了多数年轻工人阶级的心声。他决心将公司的前途押在这部离经叛道的作品上。
▲《少妇怨》舞台设计
《少妇怨》话剧由理查德森亲自指导,年在皇家法院剧院首演。
刚开始都是一些负面评论,让理查德森感觉自己的公司即将解散。直到一周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剧评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风向才逐渐改变。观众人数快速蹿升,演出扩展到了百老汇,最终大获成功。
▲《少妇怨》伦敦首演剧照
然而,比挣钱更重要的是,《少妇怨》发动了英国戏剧的革命。
粗鄙的蓝领主宰了舞台,把温情审慎的上流中产打得鼻青脸肿。一批以中下层人物为主角的戏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让保守的英国舞台改头换面。
厨房中的愤怒
评论家们给这批革命性话剧起了两个名字——“愤怒的年轻人”(AngryYoungMen)和“厨槽现实主义”(Kitchen-sinkrealism)。
在“愤怒的年轻人”占领戏剧舞台后,英国电影界也开始了一次革新,引领者还是托尼·理查德森。
▲《少妇怨》话剧剧照
他与影评人林赛·安德森、卡雷尔·赖兹联合发起了“自由电影运动”(FreeCinema),主张英国电影应当甩脱商业和政治的束缚,以个人化的风格展现工人阶级的真实生活和大众流行文化。
他们在英国电影学院实验电影项目的补助金支持下,用16mm胶片拍摄了一些纪录短片,林赛·安德森为这次短片放映撰写宣言:
“这些电影不是一起拍的,原本也没打算一起放映。但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却表现出一种共同的信念。对自由的信念,对人民重要性的信念,对日常生活重要性的信念。”
放映中最具代表性作品是理查德森和赖兹联合指导的《妈妈不让》。
▲《妈妈不让》剧照
他用近于默片的手法展现了北伦敦一间著名爵士俱乐部中的欢乐时光。短短21分钟,集合了日后英国新浪潮电影的所有标志性元素:
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娱乐,对享乐主义的崇尚和放纵,粗粝的平民性格,酒精引发的暴力冲突。满布噪点的16mm黑白胶片明暗对比强烈,音轨近乎刺耳。它去除了主流电影所有的精雕细琢,将电影语言和生活状态都带回原生态。
理查德森还有更大的野心,仅靠纪录短片有限的观众群,很难撼动英国电影根深蒂固的传统。
他和奥斯本成立了一间电影制作公司,准备把《少妇怨》搬上银幕,还拉来了一名商业电影制片人来一起运作,请来了知名男星理查德·伯顿出演《少妇怨》电影的男主。
▲《少妇怨》电影版海报
经典的渣男形象
然而,年公映的《少妇怨》却没有取得像话剧一样的商业成功。理查德森接着导演了另一部奥斯本的话剧《艺人》的电影版,商业依旧失败。
可是,同年上映的影片中有一部取得了票房评论双丰收——《金屋泪》。导演杰克·克莱顿既不是自由电影运动参与者,也非戏剧革命的一员。他之后的作品《无辜的人》在主题和风格上也与新浪潮相距甚远。
但是,《金屋泪》却成为了英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金屋泪》海报
《金屋泪》的主人公青年乔出身卑微,父母在二战中身亡。他追求富家女苏珊,想借婚姻进入上流社会,却爱上了中年女演员爱丽丝。
▲《金屋泪》剧照
痛苦挣扎后,他决定与苏珊结婚,抛弃了爱丽丝。爱丽丝在悲痛中遭遇车祸身亡,乔也背上了沉重的罪恶包袱。
▲《金屋泪》剧照
相比《少妇怨》,《金屋泪》的故事更着力于揭露英国僵化狭隘的阶级分野对人的异化。底层的年轻人对金钱名利不择手段的追逐是人性的缺陷,也源于英国社会固有观念对人命运的限定——不突破阶级的桎梏就永无出头之日,这驱动了乔最后的选择。
作为新浪潮的发轫之作,《金屋泪》跟之后的新浪潮影片在精神气质上有明显区别。
新浪潮描摹的愤怒年轻人纵欲享乐,对权威不屑,也迷茫于自己的前途未来。但《金屋泪》中的乔目标明确,想取得人生的进阶,也真心爱着喜欢的人。对上流社会不但没有叛逆,反而卑躬屈膝,屈服于名利欲望。
如果说新浪潮影片通常有摇滚乐的气质,《金屋泪》的精神内核则更偏古典寓言。
▲《金屋泪》导演杰克·克莱顿
但《金屋泪》获得6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赢得最佳女主角和改编剧本奖,一下子将英国新浪潮带入商业主流市场,这也让连续两部影片失败的理查德森看到契机。他转当制片,制作出自己公司的第三部作品《浪子春潮》,由老搭档卡雷尔·赖兹导演。
《浪子春潮》终于为理查德森赢得了商业成功,主人公阿瑟也成为了新浪潮的经典角色。
▲《浪子春潮》海报
阿瑟道德观念薄弱,像个街头混混把寻衅滋事当成乐子,随心所欲欺骗女人感情。但他对工人生活的不满足,对自身和周遭现状的愤怒,对传统的叛逆,内心的孤独与迷茫,都让在二战后成长的一代年轻人感同身受。
▲《浪子春潮》剧照
扮演阿瑟的阿尔伯特·芬尼当时只有24岁。他的样貌、说话方式和举手投足让银幕上的阿瑟浑然天成。芬尼也凭借《浪子春潮》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明星。
▲《浪子春潮》剧照
之后的三年中,几部循着《浪子春潮》足迹的作品相继问世:理查德森导演了《长跑者的寂寞》,林赛·安德森拍出《如此运动生涯》,约翰·施莱辛格拍了《一夕风流恨事多》。
这些新浪潮的代表作在人物刻画、精神内核和电影语言方面都有着共通的特点:
主人公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有着鲜明的中下层阶级标签,都愤怒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借纵欲享乐填充闲暇时间,在感情生活方面惯于轻佻、欺骗、逃避责任,苦苦寻找改变人生出路和心灵寄托,但只能陷入孤独与渺茫。
▲《浪子春潮》剧照
片中故事大多发生在英格兰的北部工业区,聚集着大量工人人口。人们说话带着难懂的浓重北方口音。所有这些标签都是对统治英国银幕的上流伦敦血统最锐利的反叛。
▲《浪子春潮》剧照
受启发的女剧作家
理查德森拍于年的《蜜的滋味》稍显另类,这是唯一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厨槽现实主义”影片。
▲《蜜的滋味》剧照
17岁的女主人公是个单纯乐观的高中生,但她的生活却充满磨难,她与酗酒的母亲一起生活,随后母亲因遇到新的情人把她赶出家门。她住到了废弃库房,与黑人水手怀孕,又被对方抛弃。处境要比其他片中的男主艰难得多,但却没那么愤怒。
全片甚至洋溢着幽默与乐观的气氛,勇敢承受生活的磨难,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蜜的滋味》剧照
《蜜的滋味》的原作者也是一名仅有18岁的女剧作家,她正是受到《少妇怨》的激励,开始了创作生涯。虽然对社会批判和道德探讨的比重较其他作品稍弱,但故事中的跨种族性爱、同性恋、少女怀孕都是英国社会绝对禁忌的话题。
▲《蜜的滋味》剧照
以这几部影片为主,构成了英国新浪潮的“厨槽现实主义”时期(-年)。
《金屋泪》上映的年,法国新浪潮也由特吕弗的《四百击》开启。对比“厨槽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作品,会发现两者在精神气质和电影语言方面有明显区别。
“厨槽现实主义”传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传统,以人物为核心驱动叙事,大多时间保持线性结构,镜头朴素少雕琢,话剧的影响增加了对白的重要性。它致力于用质朴的传统叙事描人物、讲故事。
法国新浪潮更多探索电影语言的无限可能,作品中时常出现非线性叙事,人物和故事不时让位于形式与氛围,大量针对类型片的再创造让影片形态更为多元。
“厨槽现实主义”年轻人的愤怒反叛是有因的,社会和道德探讨让作品总背负着沉重感。而法国新浪潮的叛逆是无因的,对传统的态度是更彻底的嘲讽与解构,内核更趋于玩世不恭与无政府主义。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刘畅,美国波士顿大学电影学学士,美国爱默生学院媒体艺术学硕士,曾学习电影理论和制作,现为职业编剧。
喜欢《电影》的宝宝们,
别忘了“星标”电影杂志MOVIE公号,
我们的每日最新电影推送就会被置顶,
不被时间线打乱哦!
爱你们的,电影君!
往期精彩
▼▼▼
《流浪地球》为什么口碑爆棚?因为导演做了这三件事!
阅读量:4.5W+
奥斯卡为什么不喜欢寡姐?
阅读量:1.6W+
专访曹保平:剧本不行,再天才的演员也没用
阅读量:1.6W+
专访香港监制许月珍30年行业经验:戏不好,做什么都难!
阅读量:1.2W+
在一家寿司店,她偶遇了《泰坦尼克号》作曲大师
阅读量:1.3W+
《寻龙诀》为什么好看?因为导演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冒险类型,并写了一篇长论文
阅读量:1.0W+
在好莱坞为美剧配乐的中国女孩
阅读量:1.0W+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fl/1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