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高达1-2%,且随年龄增大其发病率越高。药物治疗房颤效果差,维持窦性心律比例低。年,Haissaguerre等发现:房颤主要由肺静脉起源的异位兴奋灶触发或驱动。经多年探索,房颤经导管消融的术式不断改进,其中肺静脉电隔离被公认为房颤经导管消融的基石。冷冻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是目前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主流方法。近期《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发表冷冻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两种肺静脉前庭消融技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研究,又一次证实了冷冻球囊消融对治疗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冷冻消融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冷冻直导管到环形导管,冷冻球囊导管从第一代环面消融改进到第二代球面消融,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确定了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STOPAF研究是首个对比冷冻球囊消融与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其目的是评估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隔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症状性房颤患者,按2:1比例分配到冷冻消融组和AAD治疗组。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冷冻消融消融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达69.9%,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组仅有7.3%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同时药物治疗组,有65例患者因症状复发交叉到冷冻消融。手术相关安全性方面,冷冻球囊消融组有7例患者出现肺静脉狭窄;膈神经麻痹29例(11.2%例),其中25例完全缓解。STOPAF试验结果证实:对于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替代AAD治疗房颤的方法。FreezeAF研究共入选了例阵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冷冻球囊组(n=)和射频消融组(n=)。术后随访12个月,在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两组的成功率为68%vs65%。安全性终点方面,两组均无心血管死亡及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随着冷冻球囊消融在各大医疗中心的开展,针对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消融对阵发性房颤消融对比研究陆续报道,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冷冻球囊消融疗效不劣于射频消融。尤其是在ACC上公布的关于冷冻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比较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FIREandICE试验,更是可能影响到相关指南的制定。FIREandICE试验随机入选8个欧洲国家的名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18-75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随机分配到导管射频消融组(CARTO三维电解剖测系统指导,n=)和冷冻球囊消融组(ArcticFront,n=),分别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评估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的预后差异。临床研究的主要首要终点为术后3个月空白期后首次记录的临床失败的事件,包括房颤复发、术后的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术后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及二次消融比例;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卒中/短暂性脑缺血、由于介入治疗导致的其它心律失常以及手术相关的其它严重事件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在有效性终点上,冷冻球囊消融组不劣于射频消融组,即达到了非劣效性点(P<0.);而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24)。射频消融有腹股沟部位并发症,冷冻球囊消融术中隔神经损伤几率增加了2.7倍。与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消融缩短了手术时间(20min)和左心房停留时间。这表明,使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实现肺静脉隔离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射频消融。   冷冻消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术中患者痛苦小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国内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冷冻消融技术的不断提高,相比于学习曲线相对较长的、对基础但胜利知识及三维标测技术要求较高的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冷冻球囊消融技术可能更适合在国内推广。目前国内也已有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开始开展该项技术。相信随着该项技术的推广和成熟发展,冷冻消融治疗将承担起中国房颤消融技术的普及任务。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摘自医学网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病医院哪个好
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jg/8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