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临床病例抽丝剥茧解析身临其境讲解
课程由7位国内知名电生理术者轮流主讲。通过结合具体临床案例,从术前心电图解析、术中电生理鉴别诊断及导管消融策略等环环相扣的步骤等入手,一步步剖析各类电生理手术的要点和难点,帮助学员快速汲取要点精华,提升专业素养。
本期主讲
詹贤章教授
医院
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核心专家
病例介绍
临床资料
(1)患者女性,33岁,因反复心悸、气促3月于年8月16日入院,临床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2)外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右心耳起源房速”,消融不成功,服用“可达龙、倍他乐克”等药物,效果欠佳;
(3)体表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均示:房速;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示: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超声改变(注意与心动过速的关系)(图1)。
本次入住心外科准备行右心耳切除术及二尖瓣整形术。经心内科电生理组会诊,建议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于年8月23日在局麻下行导管消融术。
图1体表、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分步解析:
平静状态下记录到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图),为长RP心动过速,需考虑房速、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慢旁路介导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结合病史,心电图诊断为房速;V1导联P波呈负向,下壁导联P波呈正向,提示房速起源于右心房上部。动态心电图(中图)示:最快心率bpm,不同时间段房室传导比例不一致(1:1或2:1),此特点进一步支持房速的诊断。经胸心脏超声检查(下图),左室内径明显扩大(左室舒张期、收缩期内径分别为60、50mm),左房内径43mm,二尖瓣呈重度反流,LVEF为33%,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退,考虑与心动过速有关。
心内电生理检查
经左锁骨下静脉、右侧股静脉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CS)电极和右室电极[远端连接心内电生理记录仪的右室电极通道(RVAd),近端连接希氏束远端通道(HBED)],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对心动过速作明确的诊断。
图2心内电生理检查
分步解析:
心动过速呈持续性发作,周长约为ms。以周长S1S1=ms于右室刺激,刺激终止后心内电极记录到的心房、心室激动顺序为AAV顺序(上图);S1S1=ms刺激时V、A分离(下图),符合房速的诊断。
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
此例患者为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呈持续性发作,心脏扩大、瓣膜反流、心功能下降,考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具有导管射频消融适应症。
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进行标测及消融。
标测与消融策略:(1)应用多极电极(10极Lasso标测电极)在右房进行高密度标测;(2)在心内膜最早激动点/区域消融(盐水灌注导管);(3)若心内膜消融失败,则经心外膜途径进行标测与消融,消融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靶区域与右冠状动脉的关系。
消融终点的评价:心动过速于消融过程中终止,在基础状态下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心房反复刺激不能诱发房速为消融终点。
图3右心耳(RAA)造影、右心耳标测及消融结果
分步解析:
经SRO长鞘行右心耳造影,结果示心耳呈分叶状;右心耳三维电解剖图与造影图形态基本一致,在右心耳下侧壁标测到最早的激动区域(上图,粉色点所示),局部A波较体表P波起始部提早约20ms,单极电图呈“rS”型(中图);于提早区域反复放电消融(功率30W、盐水灌注速度为17ml/min)(下图),心动过速不能终止(放电过程中可见加速现象),心动过速激动顺序未发生变化。
于右心耳部心内膜可标测到提早的激动,单极电图呈“rS”型,反复消融无效。考虑房速起源于右心耳部某一小分叶,消融导管难于到位进行标测及消融,或房速起源于邻近心耳部的心外膜。在局麻下经剑突下行心包穿刺,于心外膜标测及消融。
图4经剑突下行心包穿刺、心外膜标测
分步解析:
于剑突下进针,采用后壁路径。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见导丝跨过右心室-左心室-左房多个心腔表面心影(左图),说明心包穿刺成功;置入消融导管至心包腔进行心外膜标测(右图)。
图5心外膜标测结果
分步解析:
在右心耳心外膜标测,消融导管远端(ABLd)标测到明显提早的A波,此激动双极电图较体表P波起始部提早40ms,单极电图呈“QS”型(左图)。
图6靶点与冠状动脉的影像关系及消融结果
分步解析:
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消融靶点距离右冠状动脉约10mm(上图);以30-40W消融(盐水灌注速度17-25ml/min),心动过速终止(下图),恢复窦性心律(SR)。术后观察30min,在基础状态下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素后反复心房刺激,均未能诱发心动过速。从靶点X线影像图及三维电解剖图来看,考虑房速起源于右心耳部某一分叶,经心内膜途径导管未能到位(10极Lasso标测电极位于右心耳部)。
图7消融前、后心电图
分步解析:
心外膜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可见消融后心率减慢,各导联P波形态、PR间期均恢复正常。
本病例经心外膜途径导管消融未见并发症。术后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12导联体表心电图及超声检查。
消融术后3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体表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心腔内径明显缩小,LVEF由术前33%提高至55%,二尖瓣反流消失(图8)。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消融房速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患者术后症状消失,随访近10年,心动过速未复发。多次复查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均正常。
图8消融术后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分步解析:
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LVEF由33%升至55%,无二尖瓣反流(术前呈重度二尖瓣反流)。
总结
此病例为年轻女性患者,有心动过速病史3个月,外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诊断为右心耳起源房速,消融未获成功。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示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超声改变(考虑与心动过速有关),左室明显扩大,LVEF33%,重度二尖瓣反流。心内膜导管标测时于右心耳部下侧壁可记录到提早的激动,此区域反复放电消融无效。考虑房速起源于心耳部某一小分叶,消融导管难于到位,遂经心外膜途径进行标测。心外膜可记录到较心内膜更提早的双极电图,局部A波较体表P波起始部提早40ms,单极电图呈“QS”型,此处消融成功。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示心室内径明显缩小,LVEF接近正常,二尖瓣反流消失。
右心耳持续性房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获成功。随访近10年,心动过速未复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取得了满意的远期疗效。
一例左室Summit区起源室早的射频消融治疗
一例罕见的AVNRT
一例Mahaim纤维介导的宽QRS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后间隔慢旁路参与的AVRT,如何处理?专家这样说
肥厚型心肌病+室速,如何进行心外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不想错过心脏之声的推送?
戳文章顶部蓝字“哈特瑞姆心脏之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hl/1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