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冠窦房速是指起源在无冠窦或通过无冠窦消融可以成功的房速。其准确发病率难以估计,笔者个人既往2年多来消融的例房速中,无冠窦房速15例,本文将就此作一总结。

1应用解剖

??人体发育过程中,主动脉根部随心脏长轴旋转,形成了左冠状动脉开口在左后、右冠状动脉开口在右前的解剖关系。因此,正常情况下,左冠状动脉窦(LCC)位于左后方,右冠状动脉窦(RCC)位于右前方,二者连线与人体失状轴及冠状轴均呈约45°夹角,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侧紧邻。而无冠窦(NCC)位于二者的后下方,座落于左、右心房之间,与双侧心房间隔面比邻,是三个动脉窦中位置最低的结构。见图1。

图1:主动脉根部CT解剖图

  正常情况下,左冠状动脉窦(LCC)位于左后方,右冠状动脉窦(RCC)位于右前方,二者连线(红色线)与人体失状轴(绿色线)及冠状轴(蓝色线)均呈约45°夹角,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侧紧邻(图A)。

??而无冠窦(NCC)位于二者的后下方,座落于左右心房之间、与双侧心房间隔面比邻,是三个动脉窦中位置最低的结构(图B、图C)。

2临床特征

??15例患者中,女性居多(11例),年龄40岁左右。除3例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速之外,其余12例通过快速心房起搏及异丙肾上腺素易于诱发,心动过速周长ms左右。

3心电图特征

??在所有导联,房速P波“窄”而“小”、呈“间隔P波”的特征,表现在:P波间期及幅度在各导联均小于窦性心律时P波。P波在V1导联、下壁导联多呈负/正双向;aVR导联直立多见;I导联多变:低平或双向(正/负、负/正),aVL导联正向为主。见图2。

图2:NCC起源房速典型心电图

  房速发作时静推ATP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速P波得以显现。

??呈“窄”而“小”的间隔P波特征。其中P波在V1导联、下壁导联负/正双向;aVR导联直立;I导联负/正双向,aVL导联正向。

4鉴别诊断

??常规放置His束、冠状静脉窦电极(CS)及心室电极。心动过速发作时需与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间隔慢旁路鉴别。通过全面的电生理检查、心室拖带及RS2刺激,不难鉴别。

5心内激动特征

??右心房激动标测时,见以His束为中心的右心房间隔面激动较早。最早激动在多数患者位于最大His束电位处,少数位于最大His束电位后方(His束电位仍然隐约可见)。最早激动较CS近端A波领先约40~50ms,较体表心电图P波领先26~35ms,单极记录多呈R/S型。见图3。

图3:房速发作时右心房激动特征

  右心房激动标测见以His束为中心的右心房间隔面较早,且最早激动在最大His束电位处(黄色点),最早激动较CS近端A波领先57ms,较体表心电图P波领先29ms,局部单极记录呈R/S型。

??左心房激动标测见左心房前间隔面较早,最早激动较CS近端A波领先38~45ms,较体表心电图P波领先18~25ms,单极记录多呈R/S型。见图4。

图4:房速发作时左心房激动特征

  左心房激动标测见以左心房前间隔面较早,最早激动较CS近端A波领先53ms(红色点),较体表心电图P波领先25ms。

??主动脉根部标测发现,NCC可记录到清晰可见的A波,而V波较小、或无V波;

??在RCC及LCC,可记录到波幅较大的V波,而A波较小、甚至无。

??房速时,NCC最早激动领先CS近端A波50~60ms、体表P波约30~40ms。实际上,NCC最早激动较房内最早激动领先较少,通常10ms左右,若不细心标测,极易忽视。部分患者NCC最早激动甚至落后于右心房,但His束区消融无效,而NCC消融成功。见图5。

图5:房速发作时主动脉根部激动特征

  主动脉根部标测见以NCC激动最早,较CS近端A波领先70ms,较体表心电图P波领先约39ms。

??在激动由主动脉根部发出后,左、右心房几乎同时除极(右心房略提前),全心房激动时间较单纯左心房、或右心房起源房速明显缩短。

??所以,房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较窄。房速时,右心房激动时间明显大于左心房,心房除极的终末20ms几乎仅局限于右房游离壁头足方向的除极,这也可部分解释房速P波终末部在下壁导联位于等电位线之上的原因。

??同时,左、右心房最早除极点均位于中前间隔水平、心房电轴的中心点,这也解释为何房速发作时所有导联P波幅度较小。见图6。

图6:房速发作时双心房激动特征

  在激动由主动脉根部发出后,左心房(右图)、右心房(左图)几乎同时除极(右心房略提前),全心房(中图)激动时间较单纯左心房、或右心房起源房速明显缩短,所以房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较窄、低幅。

6射频消融

??在全部15例患者,4例可于NCC内记录到清晰可见的His束电位。其中3例在主动脉根部标测过程中,机械性损伤可终止房速。采用35W/45℃,盐水灌注17ml/min,平均放电5±2秒后即成功终止房速,累计放电39±7秒。2例于放电过程中观察到房速加速现象。无1例出现一过性及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

??NCC是三个动脉窦中位置最低、最靠后的结构。在右前斜位时,将标测消融导管沿主动脉升部后壁下行,可直达NCC底部。见图7。

图7:NCC内标测及消融影像

  NCC是三个动脉窦中位置最低、最靠后的结构。在右前斜位时,将标测消融导管沿主动脉升部后壁下行,可直达NCC底部。

  借助CARTO3系统,采用FAM程序重建主动脉根部,不仅可清楚显示左右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窦,也能展示无冠窦与右侧His的空间位置关系。见图8。

图8:FAM指导下消融NCC房速图

  图A:右心房激动标测显示最早激动位于His区,较CS近段领先35ms;

??图B:主动脉根部标测显示NCC激动最早、领先于CS近段51ms,较右房His早16ms,此处A波虽较小,但仍呈大A、小v,此处消融即刻成功;

??图C:NCC与右房His区的关系。

7His束区激动最早的意义

??右心房标测见His束区激动最早基本可排除左心房起源的房速。左、右心房之间的优势传导通路为Beckmann束、卵圆窝周围的肌束及沿冠状静脉壁分布的肌束。

??因此,对于起源于左心房任何部位的心动过速,右心房最早激动出口通常位于高位间隔处或冠状静脉窦开口周围,而不是His束。左、右心房在His束水平是被主动脉根部隔开的,不产生直接联系。因此,对于右心房标测见His束激动最早的房速,His束周围及临近组织起源的可能性更大。

??房速发作时,如右房见His束激动最早,应重视NCC的标测。笔者既往房速病例研究中,右心房标测时最早激动位于His束者20例,其中上述15例通过NCC消融成功(包括2例NCC激动落后于His束的患者),其余5例为真正His起源、需His旁消融才能成功。

??所以,对于右心房激动标测见最早激动位于His的房速患者,应同时行NCC标测,并首选NCC消融、而不是His束消融。因为,即使His束激动领先者也可能通过NCC消融成功(如上述2例);其次,NCC消融不易出现房室结损伤,安全性更高。

8特殊情况

??对于大动脉转位的患者,成功消融部位可能不在NCC,但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大动脉转位后,心脏整体右旋约°。此时解剖RCC占据NCC位置、与心房比邻;解剖NCC位于原本属于LCC的位置、解剖LCC占据了本来属于RCC的位置,后二者与心室比邻。与右心房His束区比邻的是功能性右心室流出道后壁。另外,对于大动脉转位患者,His束多位于功能性肺动脉-三尖瓣结合部,较正常His束电位偏上、偏前。

??因此,对于大动脉转位的患者,如在传统His束区(而不是最大His束电位处)标测到最早激动,切不可在此盲目消融,应当进一步标测与其比邻的结构。同时,在传统His束区,His电位非常小,若标测最大His电位需将导管向上向前移动方可。见图9。

图9:大动脉转位患者类似NCC房速的消融

  右心房标测时见传统His束区His电位极小,最大His束电位在功能性三件瓣环12:00处。右心房激动标测时见传统His束区最早,但是于功能性右心室流出道后壁标测时局部激动更早,此处消融终止房速(红色点)。

??左图为后前位,中图为右前斜位,右图为心电图。

9小结

??总之,无冠窦房速是一类特殊的房性心动过速,也是女性患者相对常见的原发房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窄”而“小”,右心房标测时以His束为中心的间隔面激动较早。对于具备这些特征的患者,应常规NCC标测,并首选NCC消融。

专家简介

  龙德勇,医院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心律失常专业,专职从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作为第一申请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十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首都医学发展基金”1项,并致力于国产三维标测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6名)”一次。迄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6篇为SCI收录;参编大型学术专著3部;获国家专利2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CCAS心律会———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哪里好
广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bqlpm.com/kcyyy/9795.html

当前时间: